广东省名中医陈小凯
妙手银针解病痛 厚德怀仁济苍生

陈小凯正在为患者做针灸治疗。
手执银针,屏神静气,轻盈地在空中翻转,划出一道弧线,恰到好处地到达并微悬于患者穴位之上,手指弹开后,针已稳扎其中……行云流水的动作后,躺在床上的脑出血康复期患者仍有些恍惚:“施完针了?感觉不错!”
这样的“飞针”场景,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院”)康复医学中心每天上演。妙手施针的,是陈小凯主任中医师。30年的从医生涯,陈小凯已记不清为多少人拂去疼痛。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带着午餐盒早早出门上班,为了尽量满足每一位病人的治疗需求,常常忙得错过饭点,直到为患者完成治疗后才开始吃饭。
作为全市为数不多的省名中医之一,陈小凯早在10余年前就探索出独特的“解结针法”,为了进一步攻克疑难杂症,造福患者,他不惜以身试针,精湛的技术和医者仁心收获了全国各地患者的好评。
注重人文关怀
坚守临床一线诠释医者大爱
走进陈小凯的诊室,但见小小的空间里很整洁,座位后方有张病床,用于随时观察、诊治患者。当天中午,陈小凯忙碌得顾不上休息,简单吃个午饭后又开始工作。“患者特别多,很多人选择在三伏天来治疗。”陈小凯告诉记者,很多人选择三伏天来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虚寒型胃痛等虚弱寒性疾病,三伏天灸疗法,是市三院在惠州较早开展的。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的陈小凯师从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符文彬教授,并得到世界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的亲临指导,于1992年底在惠州开展“靳三针”疗法。2002年他调入惠州市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后,将治病先防、防治并举的理念引入到该院康复医学领域。
这些年来,凭借一双巧手和一根根银针,陈小凯治好了无数沉疴顽疾和疑难杂症,他擅长针灸结合正骨手法、现代康复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颅脑外伤后各种功能障碍和四肢关节疾病,很多患者坐轮椅被推进来,经过治疗后,能步伐稳健地走出医院,曾经有一位3岁的患儿因乙型脑炎致脑功能严重受损成了“植物人”,在陈小凯团队的康复治疗下,经过半个多月的训练可以撑坐和俯卧抬头。
第一次抬起手臂、第一次拿起杯子喝水、能步行走出医院……在康复医学中心,每个患者看似简单的“第一次”背后都凝聚着无尽的艰辛。康复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为了让患者在这场修行中感受到更多的希望和温暖,陈小凯不仅关注治病,更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层面的康复,他在科室实施人文管理,引导医护人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人文关怀,帮助患者重拾拥抱生活的信心。
与医术相比,陈小凯的人品也是有口皆碑,但凡见过他的人,都评价他和善可亲、细心严谨。如今,作为院领导兼任广东省针灸质控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针灸学会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惠州市针灸推拿质控中心主任、康复医学中心主任等职务,他依旧坚持在临床一线为患者看诊,在休息时间也常常能看到他耐心为患者答疑解惑的身影。很多患者说,入院时和陈小凯是医患关系,出院时已经成为朋友。
从传承到创新
以身试针只为救治更多患者
“人体穴位很多,常用穴位有300多个。”陈小凯说,针灸讲究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根据经络、脏腑理论和疾病症状,在病症所属或相关经脉上选取穴位进行针灸。穴位找对了,如何施针、从何施针也有讲究。为了掌握穴位进针的深度和角度,陈小凯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在身上穴位反复试针。他膝盖下有一块很大的疤痕,就是为体验直接灸留下的。
很多时候,康复期的患者需要配合口服药物,一些有毒性的药物陈小凯也是自己先试用。他曾口服生川乌、草乌等大辛大毒之药,确定安全后才让患者服用。而他每一次试药,同为医生的妻子就在旁边随时准备急救。
创新发展,既需要敢于尝试的勇气,也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陈小凯深知,中医药学凝聚了中华民族先辈们几千年的健康智慧和养生理念及实践成果,启迪着中医不断发展创新。平日里,陈小凯喜欢看医学古籍,针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查阅《黄帝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等古代医典,并结合多年临床所学,设计改良针灸方法及治疗流程。
经过长期积淀,陈小凯在针灸领域练出“绝技”。2005年,他系统总结出一套集手法、针灸、挑针于一体的微创针刺方案。在广东省名中医符文彬教授等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灵枢·刺节真邪》“此所谓以解结者也”原文,将该针法命名为“解结针法”。
结,在传统中医里也称为“积聚”。陈小凯强调,“结”的病机是寒、热、湿、瘀、水等邪在气、血中结聚,存于五体,感于心神,错综复杂,互为因果,中医师必须清晰辨别患者“结”之所在,施以方术。而“解”法须以针灸为主。
在他的努力下,“解结针法”在临床中继续发挥,跳出解决条索状的“筋结”框架,强调“危急重病亦如绳结般可解”之义,升华“解结”理论,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的中医“解结疗法”思想。此疗法学术思想获得了今年惠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以融合促“融活”
打造多维度康复诊疗格局
在市三院康复医学中心,因中风导致左手偏瘫的丘先生接受了系统康复治疗,帮助他恢复和重建功能的,是该中心的“手功能康复团队”。为了让治疗更精准、精细,在陈小凯的带领下,康复医学中心成立了手功能学组、步态学组、疼痛学组、脊髓学组等专科小组。
这看似分离的小组,其实是在融合的框架下进行。每一个小组下集聚了中心相应专科领域的医护人员,并随时联动相关科室人员,可围绕相应患者的功能障碍开展一体化管理与治疗。多年的临床经验让陈小凯深知“融合”的重要性,多元化的融合,方能实现康复医学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他坚持中医“整体观念”,主张一体化思维进行科研、临床和行政管理,包括中西医一体化、传统现代一体化、康复临床一体化、门诊病房一体化等,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健康服务格局。
医学从没有古今中西之争。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朝着建设“中西医并重”的医院目标前进的征途中,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互通、共生的局面已在康复医学中心形成。在陈小凯的带领下,康复医学中心在吸收融合,取长补短中探索形成“多专科体系、多学科协作,团队化合作”模式,以“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特色,为患者打造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全新医疗模式。目前,除了中药内服外治、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外,诊疗范围还涵盖疼痛康复、骨科康复、神经康复、盆底康复、脊髓损伤康复、儿童康复,作为惠州市工伤康复定点机构,在职业康复方面也有一套治疗方案。
“在做好中医服务,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将在言语吞咽、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重症康复等现代康复领域重点发力,让三院康复医学中心得到更多人认可,造福更多人。”陈小凯说。
在陈小凯的带领下,历经多年发展,市三院康复医学中心已成为惠州市康复规模最大、设备齐全、技术管理一流的,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一级临床学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广东省针灸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惠州市针灸推拿质量控制中心、惠州市中医针灸推拿临床重点专科、惠州市康复医学临床重点专科、惠州市工伤康复定点医疗单位、惠城区肢体残疾技术指导中心。
今年2月,陈小凯荣获“广东省名中医”称号。他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惠州市拔尖人才、惠州市名中医、“感动惠州”2008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对我来说是个新的起点,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负党和国家多年的教育栽培,立足患者需求,继续做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为人民健康事业贡献我的绵薄之力。”他表示。
逐梦前行,以初心暖人心。患者对身体康复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鞭策着陈小凯在行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探索。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欧永杰 许燕如
- 下一篇: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