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

用生命守护生命 助力健康仲恺建设

惠州日报2023年08月18日

熊洪奇。

赖敏。

苏嘉亮。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建院于1958年的惠州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仲恺人民医院”),历经改革和重整,在时代浪潮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担负起仲恺及周边地区重大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和50多万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推动“健康仲恺”建设。深耕惠州65载,仲恺人民医院学科建设延伸至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等领域。近年来,医院不断强优势、补短板,尤其是急诊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更是迎来巨大提升和新的飞跃。

医院技术实力雄厚、品牌经久不衰的背后,离不开全院医护人员的坚守。医院打造了一支仁心仁术的医师队伍,引进、培育了一批技术精湛、敢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仲恺人民医院,采访熊洪奇、赖敏、苏嘉亮三位医生,从他们的讲述中感受医者温暖。

熊洪奇

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

熊洪奇,仲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各类复杂高难度手术,擅长脑血管疾病治疗,2014年开始主攻脑血管疾病亚专业方向,并经医院越级授权脑动脉瘤夹闭、血管畸形切除等开颅手术以及脑动脉瘤介入栓塞、血管畸形栓塞、取栓、血管狭窄支架植入等脑血管介入四级手术。

他可独立完成听神经瘤、侧脑室及三四脑室肿瘤、前中颅底肿瘤、大脑半球及小脑肿瘤等各类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手术,常规开展脑出血、脑外伤、椎管肿瘤和外伤等神经外科疾病手术近千例。在他的带领下,神经外科团队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的道路前行。

◆不懈探索 挑战最复杂的赛道

“高中时由于学习压力大,有一段时间我频繁头痛,四处求医但效果并不明显。那时候我就立志要把神经这一块的知识研究深透,以后做一名神经科医生,帮助更多人免受头痛折磨。”谈及学医的初衷,熊洪奇侃侃而谈。正是因为学生时代这一个朴素的心愿,为他走上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之路奠定基础。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最神秘的器官。在熊洪奇看来,人体中枢神经这一领域就像一片神秘的海洋,当代医学对于人体大脑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争议。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他刻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瞄准方向,做出水平。本科毕业后,他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对神经外科学有了更透彻的研究。

在加入仲恺人民医院之前,熊洪奇已有近20年的三甲医院工作经验,接诊了许多疑难病患者。丰富的临床工作让他深深悟到,人体中枢神经领域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神经系统疾病至今不能完全彻底治愈。他希望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视野和能力,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为提升专业知识,他前往华西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医院进修学习。

◆医术精湛

以实力获得患者信任

在神经外科病区,墙壁上悬挂着许多锦旗,其中一幅特别引人注目,上书:“精湛医术保健康,高尚医德为患者。”熊洪奇说,这来自刚出院不久的患者阿陈(化名)。

今年3月的某一天,阿陈因颅脑出血被送至仲恺人民医院就诊,经头颅CT检查后,熊洪奇带领团队为阿陈急行经侧裂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通过精细的手术,最大化保护了正常脑组织,并将血肿彻底清除。术后,阿陈在医护人员的贴心照料下恢复良好。康复出院数月后的一天,阿陈在家人的陪同下,不远万里从老家再次来到神经外科,希望熊洪奇为其行颅骨修补术。

两次手术选择同一家医院,“情有独钟”的背后,是患者对医生的信任。顺利的手术让团队的实力再次得到完美印证。阿陈出院后,特地送来锦旗以表感谢。

加入仲恺人民医院不到半年时间,熊洪奇已带领神经外科团队实现了技术实力的提升和飞跃。在他的带领下,该院能够独立开展各类脑血管介入四级手术治疗,熟练运用外科手术治疗绝大部分神经方面的疾病。伴随学科的发展,神经外科在患者的精细化管理、术后康复、人文关怀等方面有了革新和改变。

◆患者为先

仁爱之心点亮希望之灯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进入微创时代,熊洪奇也不断钻研,学习各类脑血管疾病的介入微创手术治疗。他带领团队熟练开展“经侧裂入路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等微创手术,他介绍,相对于传统手术,微创手术对脑组织损伤更小,极大保护了脑组织功能,也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和蔼可亲、细心负责是许多患者对熊洪奇的印象。作为医生,他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以维护患者的最大利益为原则选择治疗方案;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依托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带领团队立足学科前沿,为患者提供更微创、更精准、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彰显在诊疗过程的点点滴滴。

“做医生首先要有仁爱之心,还要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信念。”熊洪奇特别强调,“永不放弃”不是对自己说不放弃,而是在面对患者的疾病时不要轻易放弃,哪怕患者已经放弃了自己,医生也要给他们重燃希望之灯。

赖 敏

致力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今年3月,仲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新病区正式启用,病房环境和硬件设备崭新亮相的同时,科室引进的一批高素质医护人员也备受关注,学科带头人、ICU病区主任赖敏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赖敏有近20年三级医院临床经验,他擅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阻肺疾病、间质性肺病、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性疾病及各种危重症、疑难杂症及气管镜诊治工作。他的加入,使重症医学科团队实力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再上新台阶。

单独完成危重症及疑难病症超400例

赖敏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是一名中医,父亲是工程师。中医重在传承,而工程师更讲究精益求精,这样的家庭氛围,对赖敏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深远影响。“祖父希望我也学医,延续家族医学事业。”赖敏说,在祖父的熏陶下,他自幼饱读史书典籍,并积累了一定医学知识。之后,他升高中、考大学、做医生,走上了从医之路,并选择了难度更高的重症医学,成为一名ICU医生。

在加入仲恺人民医院之前,赖敏在深圳一家大型医院任职,积累了丰富的ICU工作经验,累计单独完成支气管镜操作超1500例,危重症及疑难病症超400例。是深圳健康管理协会第一届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医学会第八届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近年来,重症医学科已成为一所医院综合医疗整体水平及能力的标志。赖敏表示,与仲恺人民医院的结缘让自己收获了很多,重症医学科(ICU)新病区的启用,为院内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助力提升区域综合急救能力。自己有信心将团队带领好,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开展新技术填补医院相关领域空白

今年,赖敏带领重症医学科团队成功开展了仲恺人民医院首例电子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术,填补了医院在该领域的空白,同时也标志着医院急重症医学体系的发展又迈上了新台阶。

“患者合并了多种慢性基础疾病、肺部感染、ARDS,生命体征不平稳且病情危重,使用传统气管切开术的话损伤较大,出血多且麻醉风险高。”赖敏表示,电子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切口不足5cm,损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此外,术后患者拔管后气管塌陷和气道狭窄的情况明显下降。

当时他手术借助的工具是电子支气管镜,这相当于是医生的“另一双眼睛”,弥补了手术视野的弱点。在重症医学科,类似的高科技设备还有很多。目前病区配备了中央监护系统、床旁输液管理系统、呼吸机、床边血液透析机、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等领先抢救仪器和设备,还装备了智慧化管理系统。

“精密的设备堪称医生救人的‘左膀右臂’,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支持。”赖敏说,新病区的启用,意味着患者在重症医学科能得到更系统、全面、有效的救治,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区”。

24小时待命与生命竞速

升级改造后的重症医学科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设置9张床位,配有2间隔离病房。在这里,伴着心电监护的嘀嘀声音,医生能及时认真细致地观察病床上每一位患者的病情。

采访中,赖敏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天早晨,急诊科转来一名妊娠高血压的高龄孕妇,患者合并有肾衰、心衰,各项检测指标显示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危急情况下,赖敏带领重症医学科紧急联动产科、心内科、消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给患者实施紧急剖宫产及一系列抢救措施,最终患者化险为夷。

车祸受伤、意外摔伤、食物中毒、急性心梗……重症医学科转诊而来的患者形形色色,涉及的身体系统问题也各不相同。这不仅需要医护团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全面的知识储备,更离不开不同科室之间的多学科协作诊疗。

ICU的患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病情危重,需要特殊监护。多年的临床实践让赖敏深深懂得,ICU医生是一份救人于命悬一线的光荣职业。但他同时坦言,光荣的背后也承受着巨大压力。“重症医学科基本上是医院抢救最多、不可预知性最大的科室,医生面对的是患者的生死瞬间。”

“对这些患者,一刻不能放松警惕。”每一次临床一线的抢救,赖敏几乎都亲临现场指导。他手机24小时不离身,“我就住在医院附近,一旦转来重症患者,不管多晚,我都能立刻赶到。”

苏嘉亮

分秒必争的“守夜人”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战场的前线,急诊科医生就像前锋部队,必须反应迅速、分秒必争。而急诊科主任,无疑是这支前锋部队的“领跑者”。

每一次跑赢死神,把病人的生命抢救回来,仲恺人民医院急诊科的苏嘉亮都感到无比幸福。作为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苏嘉亮从事急诊临床工作已逾15年,擅长内科常见病的诊治,擅长急性胸痛、急性卒中、多器官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对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有独到见解。

见证生死离别加深职业热爱

仲恺人民医院急诊科设在住院楼旁边,门外设有无障碍通道、救护车通道和专用汽车通道。记者到达科室时,苏嘉亮正带领团队争分夺秒抢救一名心梗患者,直到完成患者的抢救,巡看了另外几名患者情况,和值班医生交代清楚注意事项后,他才回到办公室接受采访。

“我们是一支随时准备迎接挑战、迎难而上的团队。”苏嘉亮笑着说。伴随讲述,他的从医故事徐徐展开。

医学专业毕业时,苏嘉亮最初的想法是做一名外科医生,用手术刀救人,后机缘巧合被安排到了急诊科。“最开始到急诊科就抱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想法,没有太深的触动,后来在临床工作中见证了太多的生死别离,我慢慢爱上了这份工作。”苏嘉亮回忆,参加工作的前两年,他目睹了一些患者因抢救无效离世,特别难受。而每当自己通过专业技能挽救下病人生命的那一刻,内心又满是欣慰。这样的百感交集,让他坚定了要做好一名急诊科医生的决心。

作为医院曾经关停,后重新组建、升级的科室,新急诊科已经启用一年多,目前有医护人员30多人,分为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等学科,设有抢救室、留观室、清创室、洗胃室、输液区等。

重视院前急救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与普通就诊患者相比,急诊科的患者病情伤情往往来得又急又猛。急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直面死亡。苏嘉亮表示,一个快且有效的紧急救治体系,是与死神“抢人”的关键。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不断优化急救流程。秉承抢救技术窗口前移的理念,急诊科配置了先进的抢救设备,完善现代医院急救系统建设,打通“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在院前急救方面,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会先咨询患者基本病情,与此同时,医院值班医生进行分析研判后,远程指导,并安排护士准备相关急救物品和设备,准备前往现场。在此之前,救援车早已在门外等候到位(车内配有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

“接到120求医信号后,我们急诊团队平均应答时间控制在两分钟以内,这个速度是全区最快,在全市也位居前列。”苏嘉亮说,每年都有乡镇(街道)基层医院派医护人员前往仲恺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医院也依托区医共体的优势,不断传授急救知识和技能,分享急救流程管理经验,助力提升全区的急救水平和速度。

带领年轻团队打造多学科急救服务

年轻、有朝气,是苏嘉亮给人的第一印象。而整个急诊科团队医护人员同样如此。记者了解到,急诊科医护人员平均年龄30岁出头。

团队虽年轻,但实力不容小觑。为了提升专业急救能力,苏嘉亮不断发挥“传帮带教”作用,带领团队成长。经过积淀,目前全科医护人员均熟练掌握临床急救知识和技能。

“一些患者病情复杂,我们就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多学科联合诊疗。”苏嘉亮表示,去年急诊科接诊的一名失血性休克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孕妇,就是在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等各科室的联合救治下,成功抢救。

仲恺工业区居多,年轻上班族占比大,很多患者选择晚上到医院换药、拆线等,为了更好服务患者,苏嘉亮加派夜班人手,对急、危、重病人实行一站式24小时急救医疗服务。“晚上8点到凌晨5点,是大家进入休息状态的时候,也是急诊科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候。”

“我们就是一群守夜人,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打响一场生命抢夺战。”苏嘉亮说。

文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风

通讯员吴剑君 练辉莲

图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