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培育企业所需人才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学生搭上就业直通车

惠州日报2023年08月24日

黎翠萍

白志迪 图片由本人提供

李嘉琪

“学生还没毕业,基本就被企业抢光了”“校中厂,厂中校,课堂和车间无缝对接”“上了定向培养班,实习期就能拿到5000元”……在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的背景下,记者走访发现,惠州职业院校的许多毕业生不愁就业,有些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一人难求”。

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市现有高职院校4所,2022年全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5.60%;中职学校23所,2022年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为98.51%。

这保持种现象和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数据也是匹配的:十年来,中职就业率(含升学)持续保持在96%以上,高职在91%以上,高于普通高校的平均值。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办学,社会缺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这是让职业院校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搭上“就业直通车”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惠州的职业院校持续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定向培养班”等模式培养社会所需、企业所求的各种技能人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状况如何,职业发展前景怎样?近期,记者深入职业院校和企业,采访了3位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学生,了解了他们的励志故事。

就业故事1 从基层岗位做起,她6年实现跨越式成长

从实习生到普通员工再到公司培训部主任,“90后”黎翠萍在6年内实现跨越式成长。黎翠萍是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2017年进入惠州市鲲鹏义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鲲鹏义齿”)实习后,一步一个脚印,闯出一片天地。

2015年,刚进大学校园的她,对选择的专业“非常懵懂”,“不知道这个专业这个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对未来充满迷茫”。

不过,她很快就在企业走进学校的宣讲会中,了解到她想要知道的情况。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与鲲鹏义齿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创校企育人模式。到2015年,双方合作不断深化,鲲鹏义齿在学校建设精密义齿协同创新中心,以数字化特色实训建设为基础,并派遣企业的能工巧匠进驻学院专任教学工作。

大一的时候,黎翠萍做好了职业规划。大二的时候,她报名参加企业组建的数字化设计兴趣小组。“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企业老师也会过来给我们上课,周末会定期带我们走进企业,学习观摩体验生产工艺。”黎翠萍说,这一年的学习虽然花费不少的课余时间,但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也坚定了她在这个行业做下去的信心。

大三是学生实习期,面对众多企业伸出的橄榄枝,黎翠萍选择了鲲鹏义齿作为实习企业,“通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学习、接触和深入了解,我非常认可鲲鹏义齿的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想在这里工作。”

实习期间,黎翠萍非常努力,在生产车间实习3个月后,她被选拔进入公司培训部,并一步步从培训讲师、培训资深讲师成长为培训部主任。

一路走来,黎翠萍非常感恩校企合作这种育人模式,如今她也在为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而努力。

黎翠萍介绍,鲲鹏义齿一直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并不断加大投入,推进产教融合。目前鲲鹏义齿与21家院校建立实习合作关系,在5所院校建有产学研中心或协创中心。据统计,2009年与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企合作以来,该公司共接收实习生452人,转正人数为274人,目前仍在职120多人,“大部分已成长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和骨干”。

就业故事2 不断学习提升,他争取升职加薪定居惠州

“现在我在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上班,工资待遇和福利条件都不错,我挺满意的。”接受记者采访时,白志迪高兴地说。2019年,白志迪进入惠州市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学习,得益于“伯恩订单班”,他“毕业即就业”,目前是伯恩光学一名机械开发助理工程师。

白志迪是河南人,1999年出生,2019年从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中专部数控专业毕业,报考了惠州市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双制班。这个专业是伯恩光学与惠州市技师学院合作开展的人才培养项目,学生毕业时通过企业考核,就可直接进入伯恩光学上班。

“当时中专毕业后选择继续报读大专,就是担心学历低找不到工作。报读了学校的订单班之后,顾虑就没有了。”白志迪说,报考这个专业后,在校期间伯恩光学每年对每个学生发放9个月生活补贴,每月600元,每学年还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毕业后与伯恩光学签订劳动合同,每名学生还有3000元就业补贴,“这大大减轻了家里人的负担”。

成为“伯恩订单班”学员后,白志迪每天过得很充实,“除了学校老师给我们上课,伯恩光学的技术主管也经常来学校指导,我们同学之间还经常在实训基地实操,进一步提升技能。”白志迪说,经过两年的学习,班上39个同学有31人进入伯恩光学进行顶岗实习。

“实习工资就有5800元,这是我们很多同学之前不敢想的。”白志迪说,得益于学校和企业的指导,他在学校学到了扎实的技术,实习期间很快适应了岗位需求,三个月后顺利转正,成为一名机械开发助理工程师,工资也再上一台阶,“现在每月工资能拿到6200元,公司还包吃住,父母对我现在的工作也挺满意的”。

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白志迪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并在去年报考了广东白云学院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未来有了进一步的规划。“我将进一步提升技能,争取在公司升职加薪,打算在惠州定居。”白志迪说,他计划今年底或明年初在惠州买房,到时候接父母来惠州一起生活。

就业故事3 上了定向培养班后,他明确了就业方向

8月1日,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准毕业生李嘉琪开始顶岗实习,地方是位于深圳光明区的一家理想汽车服务中心,内容是汽车售后维修服务。“实习期的月工资是5000元”,李嘉琪坦言,这是他两年前不敢想的。

2021年9月,李嘉琪考入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每天上课之余,他也对未来有些迷茫,“不知道能干什么”。

大二的时候,学校与理想汽车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理想汽车学院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设立“理想汽车定向培养班”(以下简称“理想班”)。想着“以后就业多一条门路”的李嘉琪报了名,经过学校和理想汽车双方的多次选拔考核,李嘉琪等24人从118名报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理想班的第一届学生。

“理想班以企业的需求为动力,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钟宝华介绍,理想班的学生,不仅要完成学校的专业课,还要学习理想汽车相关技术课程和企业文化,接受企业的技能考核,确保所学即所需,实现从毕业到就业“无缝衔接”。

李嘉琪也发现,成为理想班学员后,不仅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且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除了安排得满满的课程,李嘉琪和同学们还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泡在实训基地里,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遇到不懂的就一起讨论分析,“几乎每天晚上都练到十点钟,周末也不敢放松,因为每个月都有考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学习的李嘉琪每次考核都获得不错的成绩,并拿到了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在实习分配的时候,他凭借排名前列的成绩,获得了到一线城市门店顶岗实习的机会。“到一线城市门店实习,不仅可以学到更多,实习工资也是很高的。”李嘉琪颇为自豪地说,“之前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因为在学校就已经掌握理想汽车的相关维修技术,李嘉琪在门店的工作也很快上手。他说,非常庆幸能参加学校的定向培养班,不仅早早找到就业方向,还不用为找工作发愁。“接下来,我会好好跟着师傅学习,不断提升维修技能,争取早日转正”。

相关链接

“毕业就能上岗 上岗就能胜任”

近年来,我市职业院校在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政策措施的引导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出实招,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助力更多学生实现“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为产业升级培养源源不断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推进惠州技能人才品牌越来越响亮。

近年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实现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供给的无缝连接。目前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各类技术研发机构、培训中心、创新中心、实训基地等平台29个,通过“校内实训生产化、校外实训教学化”建设,实现人才共育,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实践技能水平,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积极构建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以校企“双元”育人为着力点,强化“引企入教”和“送教入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目前,学校已与3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8家企业深度合作举办定向培养班。校企双方在理论教学、实习实践、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创新创业等领域广泛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制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让学生搭上“就业直通车”。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2020年起全面推行“企业校区”教学模式,即通过认证开发具备教学功能的企业,打造适应实践性课程教学的“企业”教学点,“学校校区”和“企业校区”协同参与教学。目前,学校共与29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企业覆盖学校专业率达89.74%,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惠州市技师学院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从最初的“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0版本,到“订单式培养”2.0版本,从“冠名班级、校企双制”3.0版本,到已全面推进实施的“产教融合、八个共同”4.0版本,目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实训中心、教学工厂和产业学院300余个,实现“上课如上岗,毕业即就业”的合作目标,大大缩短技能学习和就业上岗周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香金群

通讯员江海东 林月红 陈志华 骆瑞都

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香金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