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报告
建议坚持规划先行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直接以“乡村振兴”命名的法律。8月24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依法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4.9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居全省第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全省率先建立“亮牌提醒、闭环推进”工作机制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至8月,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广东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的情况进行检查。
记者了解到,执法检查组先后到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深入乡镇(街道)、村组、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示范带、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和企业,通过实地检查、听取汇报、座谈交流、走访入户等形式,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内容进行检查。同时,委托惠阳区、龙门县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进行检查并上报执法检查报告。
“我市贯彻‘一法一条例’有关规定,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考评制度。”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余瑞芳介绍,《惠州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已出台,聚焦省、市乡村振兴年度重点任务,对7个县(区)党委政府、58个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考核,评定等次(或排名),并进行通报反馈。各县(区)、市各专责小组、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每半年向市委市政府或市领导小组专题报告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措施推动工作落实。”《报告》介绍,惠州在全省率先建立“亮牌提醒、闭环推进”工作机制,每季度逐项盘点、逐县亮牌,亮牌结果纳入年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考核成绩。同时,开展“擂台”比武,高质量组织开展2022年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赛,对参赛获奖乡镇共予以500万元奖补支持。
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关键环节
惠州市广博大种植专业合作联社以“联合经营扩规模,服务增效保收益”为特色,通过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全程服务化转变,有效整合片区农机、植保无人机、机手、飞手、育苗技术农户等优势资源,为惠州本地种植大户和农户提供育、种、防、收等托管服务,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报告》统计,2022年全市拥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369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新增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家。
“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推动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余瑞芳介绍,近年来,惠州贯彻“一法一条例”有关规定,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惠州创建了黄羽鸡和荔枝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龙田镇和梁化镇2个国家级产业强镇,丝苗米、南药和蔬菜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水产、花卉和茶叶等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乡村振兴示范带13条,市级农业公园18个,“一村一品”146个,“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在依托大项目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已开工建设并部分投入使用,启动建设惠州大百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项目,在全省率先举办乡村振兴项目深圳招商对接会,现场签约项目22宗,吸引投资161.58亿元。
建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我市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任重道远。”执法检查组认为,我市农业产业门类较全但规模不大,产业链不长,产业形态仍较为初级,附加值不高,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仍侧重于传统生产,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同质化普遍,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联动不足,质量和效益不高。同时,三产融合度较低,现代农业产业园成效不明显。
执法检查组提出要坚持规划先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发展。”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坚持全市“一盘棋”理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和全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尽快编制我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各县(区)农业资源禀赋,统筹谋划惠州市黄羽鸡、荔枝、丝苗米、甜玉米、蔬菜和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出台主导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和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积极培植壮大特色产业,做好惠州市“土特产”文章,打造一批叫得响的优势农产品和食品品牌,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重要契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预制菜产业园为重要契机,推动惠州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围绕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公用品牌等优势特色农业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集中连片优质绿色食品原材料基地;引导惠州农产品精深加工向园区集聚,加快补上冷链物流、电商服务、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提升惠州农业产业发展链条和产业能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代表之声
市人大代表张玉臣: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本次执法检查聚焦产业发展。“作为执法检查组成员,我积极参加执法检查活动,详细了解乡村振兴实施中的卡点堵点。”市人大代表张玉臣建议,结合省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有关部署和要求,将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作为常规性执法检查,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对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政府部门要研究拿出具体举措,有规划、有步骤去加以解决,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张玉臣说,作为基层和“三农”领域人大代表,他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关注农业基层技术、农民生活、农业与其他领域联动发展等问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听民意、集民智、解民忧,切实发挥代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争做乡村振兴的宣传者、践行者、代言者、监督者,推动惠州“三农”发展,为全面推进我市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杨为高 李琳
- 下一篇:惠州,如何越夜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