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零碳时代未来
《迈向碳中和》立足全球低碳化转型背景,系统阐述我国碳中和实现之路

近年来,“碳中和”成为网络热词,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如何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由肖忠湘和王敏娜合著的《迈向碳中和》立足于全球低碳化转型背景,介绍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碳排放情况和减排路径,系统阐述了中国碳中和实现之路,从行业的视角出发,重点分析了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农业、信息产业等领域的排放现状及特点,提出了各领域的绿色转型升级之路。
分析全球碳排放情况和全球气候治理基本格局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紧迫,全球暖化、极端天气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影响到全球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所谓碳中和,就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与大自然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或称“净零排放”,目的是维持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相对平衡。
全书共分七个篇章,介绍碳中和的背景及全球气候治理由来,阐述了全球碳排放、国际气候谈判和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提出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之路,展望了零碳时代未来。
首先,该书从能源革命入手,回顾了人类社会从柴薪到煤炭再到石油的两次能源革命。作者认为,近年来,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能源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尽管各种新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及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石油仍然是全球第一大消费能源,但对全球气候影响极大:例如,化石燃料燃烧时往往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空气的物质,并造成温室效应、酸雨、空气能见度降低等一系列后果。作者从热力学角度看待经济发展及“气候账单”,认为应该辩证看待碳排放,并详细阐述了碳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由来。
由于碳排放不受空间限制,气候问题的威胁与危害逐渐凸显,气候治理日渐成为全球关注重点,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就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问题,国际合作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路径。该书回顾了五个阶段的国际气候谈判及三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从时间和空间层面分析了全球碳排放的情况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格局。作者以碳排放量位居全球前列的七大经济体为主体,从排放现状与碳达峰情况、碳中和路径与减排措施以及经验启示几个方面入手对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回顾总结。
能源(电力)、重工业等领域绿色转型升级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有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作者着重针对能源(电力)、重工业、交通、建筑、农业、信息产业等领域的排放现状及特点,提出了各领域的绿色转型升级之路。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这无疑会成为实现“双碳”目标道路上必须跨越的一座大山。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破局,一是以“能源独立”为根本出发点,竭力破解能源历史困局。二是按照“扩气、强非、控煤”思路,加快实施“新能源倍增”计划。三是围绕行业与城市两大主体,加快推进节能提效。一方面,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示范项目;另一方面,实施重点城市节能降碳工程。涉及重工业方面,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钢铁行业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同时,无疑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可以加快调整行业结构,推动战略转型;持续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循环型工厂,促进绿色生产这几个方面入手。而在以结构性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展趋势下,农业领域的全面脱碳需要更深刻的调整和变革,如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与方式,加快农业生态转型等。
碳中和时代会给国家、区域、企业、个人诸多的选择。基于时代要求,作者从企业层面提出了应对碳中和的八个方面的建议。另外,从个人层面提出了碳中和时代学业、择业、创业及工作生活的建议。首先,在学习和专业选择方面。碳中和与之相关的新能源(光伏、风能、氢能、生物质能)、能源互联网、储能、工业节能、碳捕集利用、负碳技术、气候经济学、绿色金融、碳中和经济等相关的学科都是不错的方向,甚至拥有极其广阔的施展空间。其次,关于碳中和的就业、创业机会。如果从事的是信息数字行业,那么通过结合“IT+碳中和”,用数字化、低碳化方式来帮助区域、园区、企业降碳、控碳都是不错的新赛道。
这是一本受众范围广、可读性强、内容深入浅出的读物,作者由浅入深,讲明了碳中和的历史诱因、当前现状与未来趋势,通俗易懂地表达了我们为什么要迈向碳中和、怎样迈入碳中和,展现了作者独到的视角,值得一读。
(王晗)
- 下一篇: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图书已出版6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