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十大公共法律服务创新项目展示

诉讼与仲裁衔接机制签约仪式现场。

“援调对接”为群众提供高效服务。

“十心”调解模式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惠东县司法和信访局法律顾问走访村(社区)。

“三所联动”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

“所所对接”法律服务高效化解纠纷。

“法润村居”拓宽法律服务模式。

云平台助力基层法律服务。

惠州市惠州公证处开通远程视频公证服务。

双结合专项公证服务助力征拆工作。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两快、两全”和“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按照司法部、省司法厅工作部署,主动作为,真抓实干,敢于创新,做实做优“3+3+N”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创新推出许多具有惠州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品牌项目。2022年,我市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先后被广东省委依法治省办、中央依法治国办评为全省、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为推进我市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总结推广近两年我市各级各部门打造的一系列公共法律服务创新项目,2023年6月,惠州市司法局启动了惠州市“十大公共法律服务创新项目”评选活动。经过组织推荐、民主择优和资格审查等程序,惠州仲裁委员会等10个单位申报的公共法律服务创新项目获评惠州市“十大公共法律服务创新项目”称号。本期《普法月刊》将对这10个创新项目进行集中报道和展示。
1
“仲裁+”多元解纷机制建设
●申报单位:惠州仲裁委员会
近年来,惠州仲裁委员会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推进民商事纠纷一体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最大限度汇聚解纷资源,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为惠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而努力。
惠州仲裁委员会牵头成立了以高校、律师事务所、专业机构等为重点的惠融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为在惠企业、机构等市场主体提供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商事调解服务。惠州仲裁委员会推进“诉仲调”一体化机制建设,助力惠州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与提升。惠州仲裁委员会推进“仲裁+”平台建设,多渠道、多平台、多部门合作共建,以凝聚力量、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2
创新“援调对接”模式 升级司法为民服务
●申报单位:惠城区司法局
惠城区司法局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服务意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提出“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坐班服务,通过法律援助中心搭“台”、人民调解组织出“人”,深化“援调对接”工作机制,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业务协同、工作互补的基层法治服务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
首先,立足“常态长效”,通过优化服务阵地、建强服务队伍、完善服务流程实现服务方式“最优化”。其次,注重“分类施策”,实现服务对象“精准化”。最后,坚持多措并举,如建立信息沟通共享机制,确保“一个门受理”;强化协同调解,实现“一站式解决”;实行定期回访,做到“一条龙服务”等,实现服务质效“最大化”。
3
弘扬“枫桥经验” 创新“十心”调解工作模式 助力惠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申报单位:惠阳区司法和信访局
惠阳区司法和信访局围绕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在全区打造十家具有镇域特色的“十心”调解工作室,2022年至今共调解各类纠纷1321宗,调解率100%,调解成功1270宗,调解成功率96.1%,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中,驻镇隆镇廖立华·初心调解工作室注重坚持初心如磐和调解情怀;驻淡水街道李学科·诚心调解工作室注重坚持诚心诚意和公正性;驻秋长街道蔡正伟·尽心调解工作室注重坚持竭尽所能和细致性;驻永湖镇陈发辉·耐心调解工作室注重坚持锲而不舍和耐力性;驻新圩镇李新民·恒心调解工作室注重坚持持之以恒和持续性;驻良井镇杨国雄·暖心调解工作室注重坚持推心置腹和关怀;驻沙田镇叶慧丽·知心调解工作室注重坚持将心比心和真诚;驻平潭镇陈方权·热心调解工作室注重坚持赤诚相待和积极性;驻惠阳区李振良·匠心调解工作室注重坚持匠心独运和精细,曾雪滔·顺心调解工作室注重坚持顺水推舟和智慧。
4
推动司法救助提质增效 打通法律援助“最后一公里”
●申报单位:惠东县司法和信访局
近年来,惠东县司法和信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优质、高效、便捷的专业法律服务保障人民权益,切实深化“法律援助惠民生”品牌活动,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受援人,主动告知其有权提出救助申请,打通法律援助弱势群体“最后一公里”。2018年以来共为法律援助对象因判决执行不到位的困难群众提供救助30多人(次),共发放司法救助资金83万元。为推进《法律援助法》和《惠东县司法救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实施,惠东县司法和信访局大力宣传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2022年以来,村(社区)法律顾问共走访村(社区)1674次,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1579次,举行《法律援助法》宣传活动237场次。
5
探索“三所联动”机制 形成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合力
●申报单位:博罗县司法局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公调对接”工作,博罗县司法局联合博罗县公安局,周密部署,积极探索,推动建立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机制,提升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合力,切实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不断提升基层群众在法治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4月28日,博罗县司法局联合博罗县公安局在博罗县金城派出所举行“三所联动”法律援助工作室揭牌仪式。“三所联动”法律援助工作室以“预约式”服务为主、以“定期制”服务为辅,提供法律咨询解答、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指引等公共法律服务。
6
创新“法律服务团队+调解”模式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申报单位:仲恺高新区政法信访办公室
仲恺高新区司法行政系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律师事务所与司法所“所所对接”法律服务团队资源丰富优势,鼓励引导律师积极参与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综治中心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促使矛盾纠纷高效妥善化解,推动辖区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仲恺高新区5个司法所分别与我市5家律师事务所结对:即陈江司法所对接广东卓凡(仲恺)律师事务所、沥林司法所对接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惠环司法所对接广东伟伦(仲恺)律师事务所、潼侨司法所对接广东达伦(仲恺)律师事务所、潼湖司法所对接广东惠泰(仲恺)律师事务所。
7
“法润村居”助力村(社区)法律顾问提档升级
●申报单位:惠州市律师协会公共法律服务委员会
2021年,惠州市律师协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确定“村(社区)法律顾问提档升级”思路,通过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认真制定村(社区)法律顾问提档升级方案,全面深化我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模式提档升级工作,进一步擦亮惠州村(社区)法律顾问品牌。
惠州市律师协会组织村(社区)法律顾问通过“每季度定期一场+不定期开展”的模式开展业务培训;制作与推广“法润村居”之情系群众村居系列普法视频,通过学习村居法律知识争做一个法律明白人;开展“法润村居”之优秀法律顾问分享服务村居的优秀经验,拓宽村(社区)法律服务模式。
8
创新高效惠民普法新模式 云平台助力基层法律服务
●申报单位:广东日升律师事务所
在惠阳区司法和信访局的指导下,广东日升律师事务所不断追求创新,2015年率先在全市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通过“互联网+法律服务”“所所对接”方式,将律师法律专业力量进一步下沉到基层。
2009年12月,广东日升律师事务所组织27名律师先后担任惠州市惠阳区30多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做优做实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开通启用以来,广东日升律师事务所律师通过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为惠阳区新圩镇、良井镇村民提供了近千次法律咨询服务,涉及婚姻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
9
搭建远程视频公证平台 促进公证服务提质增效
●申报单位:惠州市惠州公证处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公证服务需求,让群众享受便捷高效的公证服务,惠州市惠州公证处遵循稳妥务实、循序渐进、真实合法的原则,深入推进“互联网+公证”服务,在全省率先开通远程视频公证服务。今年5月,惠州市惠州公证处远程视频公证模式经遴选进入司法部和外交部公布的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机构名单,成为惠州市首家入选的公证机构。
远程视频公证业务模式的推出,不仅是为解决当事人办理公证所面临的各种困难的针对性举措,更是深入推进“互联网+公证”服务,契合社会电子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大胆尝试。
10
创新“公证事项+事务” 双结合专项公证服务助力征拆工作
●申报单位:惠州市阳光公证处
2022年以来,惠州市阳光公证处为惠州征拆机关组织实施的征拆工作提供“公证事项+事务”双结合的专项公证服务,确保了征拆机关多个重点中心工作顺利推进和完成,为征拆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效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
专项公证服务的主要做法如下:全面梳理问题,设计流程,专人负责实施;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逐步形成专项服务包;积极、持续向各征拆机关推广公证处专项服务。该项服务已从一个征拆机关推广至十余个征拆机关,获得了征拆机关的好评和认可。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通讯员余雨植
本版图片均由惠州市司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