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美稳步推进落实村集体收入“20万+”目标

各村量身打造产业模式

惠州日报2023年10月10日

车村村村民正在地里给苦瓜苗牵藤。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盘沱村开展虾稻共作,一田实现“双收”;楼下村,贝贝南瓜农业种植项目已初具规模;车村村,供销农场项目每年为村集体、村民带来分红,还能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穿梭于泰美镇每个乡村,在迷恋乡村颜值的同时,各乡村产业展现的勃勃生机一样让人感动。为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泰美镇结合“百千万工程”,指导各村根据实际摸索符合自身村情的产业发展之路,稳步推进落实全镇各村“20万+”目标。

供销农场联农带农,打造“供销小镇”

来到车村村,只见田野里一片绿意葱葱,村民正在地里劳作,忙着给苦瓜苗牵藤。村干部车共平告诉记者,在土地流转之前,这一片苦瓜地基本都是撂荒地,有些长期撂荒,有些早造撂荒、晚造才耕作。在供销农场项目落户之后,村里流转了这连片300亩的土地,让土地有了新生命,带来了新效益。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李嘉铭说,在连片流转土地后,他们对土壤进行了相应改良,按照规划种上各类瓜果。目前,这里已收获了一季瓜果。望着曾经撂荒的土地收获满满,村民心里都乐呵呵的。供销农场闲时一般需要村里20个劳动力,忙碌时需要40个甚至更多,村民因此有了工作岗位,也有了一份新收入。车阿姨就是其中一个。“年纪大了,在外面也不好找工作。”她说,在这里劳作,每天约有150元收入,而且还能照顾家里,感觉蛮不错的。

车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车碧锋说,通过供销合作农场的运营,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至少15万元。同时,鼓励中小农户以土地使用价值或保底租金等多种形式入股合作社,以实现联农带农。

在楼下村,供销农场则更早运行,目前效益进一步凸显。楼下村供销合作农场由楼下村供销蔬菜专业合作社运营,通过土地流转、撂荒地复耕等方式,盘活了近290亩土地,其中50亩作为农文旅农场,进行大棚种植,其余240亩主要种植水稻、甜玉米、辣椒、冬瓜等蔬菜和粮食作物。在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的同时,也同样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以及农业科技支持。

接下来,泰美镇还通过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将车村村供销蔬菜合作社和楼下村供销蔬菜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为规模示范农场、功能型专业合作社,依托各企业社员优势统筹农村资源,带动土地入股、生产托管、订单收购等联农带农模式,发展“企业+供销社+村集体+农户”的联结方式,通过技术服务、产品收购、吸纳就业等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值得关注的还有,该镇还将积极争取各方政策支持,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推动供销农场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打造“供销小镇”。

多渠道挖掘,各村找到增收之路

产业强,乡村兴。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施为契机,泰美镇摸准各村的实际情况,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从而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逐步致富。

盘沱村毗邻东江,水资源和农田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资源优势变现成为关键。盘沱村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集体农田发包,引进虾稻共作项目202亩,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的现代化农业优势,推动联农带农,提高经济效益,巩固粮食生产安全。

日前,记者来到盘沱村,只见绿油油的禾苗下面不时会冒出一个个不停蠕动的红点。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秀旺介绍,这相连成片的202亩稻田里,放养了约1.3万斤小龙虾,“虾稻共作不仅互不影响,还能相互促进。目前,小龙虾和水稻的长势良好,预计收成都不错。”

在全面摸清各村集体经济收益现状的情况下,泰美镇稳步推进落实全镇各村“20万+”目标。其中,广东供销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运营有限公司的禽蛋初加工项目总投资约1100万元,将开展禽蛋的分选、储存及初级加工,助力车村村做大村级产业规模,带动村民就业,实现增产增收;购买农机项目已完成结项,每年可为罗村村集体经济创收4.3万元;贝贝南瓜农业种植项目顺利结项验收,并设立新的试点贝贝南瓜种植补助项目,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提升产业联农带农成效,实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持续增收;与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达成合作,成立水产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设备入股方式,预计每年可为7个村集体经济合计增收约75万元。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泰美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