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的意象之美

——浅评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

惠州日报2023年10月25日

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正在排演。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2年春,沦陷后的香港数百名被日军搜捕的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突然在港岛上消失。几个月之后,这些神秘“蒸发”的人物却安然出现在抗日大后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粤港大营救”。这场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是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由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广东地方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创造出来的奇迹和彪炳业绩,也是写进中共党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指导,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策划,惠州歌舞剧院具体创排演出的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正是抓住这个主题,围绕“谁救”和“救谁”编排了四场舞剧,分别是“封锁”“夜奔”“周旋”“出路”,外加序幕和尾声,每场又分为若干节点,分别反映不同时段和情节。如此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将传统的文化意象之美与红色题材完美地融合,用具象、直观的艺术手法,以虚实结合的巧妙构思,通过舞蹈情节和音乐场景设置,表达出宏大的历史叙事。

一、利用时空的畸变增强叙事的表达维度。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素有“长于抒情,拙于抒事”的特征,如何打破这个局限?舞剧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加以提炼,使之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如卢伟如、叶景舟等人,舞剧通过肢体语言把他们的情感冲突、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处在这个特殊的战争背景之下,用富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动作,外加造型、色彩、音乐构成了民族命运的悲壮。除此之外,一改单一的舞蹈表现形式,楼上楼下,台前幕后,时间与空间,舞段与场景,音乐与色彩,构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审美效果,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如“夜奔”中,茫茫的黑夜,忽明忽暗的灯影下阴森诡异;山间的土路,日伪隐形,敌特四伏,一束强光照射划破黑暗,黑衣人的穿梭闪现,突出了“穿越”时的惊心动魄,酷炫的现代舞姿演绎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东湖话剧。

二、运用东江民俗艺术增强舞剧的地方特色。编者在舞剧中大胆采用本土文化元素,特别是渔歌独唱和竹笠群舞的表演更为出彩。大海边,沙滩上,渔家姑娘在歌唱,文化人士在东江游击队的武装护卫和渔民的帮助下,趁着黑夜划着小艇偷渡过海,安全登陆。优美的渔歌悠悠传来,由远而近,数十个渔家姑娘舞起了竹笠舞,伴着麒麟舞的雄浑节奏变换着舞段和造型,把庆祝文化人士安全抵岸的喜悦心情推向了高潮。这一运用使整台舞剧更具内涵和艺术张力,实现了与观众情感的共鸣。

笔者认为,《1942穿越封锁线》舞剧成功把红色题材用舞蹈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不仅展示出舞蹈演员对剧中人物形象的精彩塑造和专业素养,还展示出策划者对红色题材的创新构思,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烽烟之中,在欣赏舞蹈艺术美感的同时,领略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坚强信念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进而感受红色经典的永恒魅力!(陈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