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能抵御时间流逝
——读《如此缘分》
我们奋斗一生操劳一生,终究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儿女,让他们保留对父亲/母亲的思念?惠州作家林惠聪坚定认为,“那一定是文字”,“只有能够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字才能让人历历在目,才能抵御时间的流逝”,超越时空而持久流传下去。
作为一个市民,林惠聪并非狂妄地想通过著书立说而不朽,他痛心于幼年丧父,对父亲留下的记忆很少;痛心于父亲养病时看过的几十本带有父亲亲笔批注的书籍的丢失。“那上面不管写的是什么,只要是父亲的笔迹,要能留下来那该多好啊!”对父亲的记忆越少,越强烈地珍视对父亲的那点模糊印记,越强烈地渴望写下点什么留给儿女。
知命之年才写起文章,想必林惠聪一定是有很多自己珍视的东西要留给这个世界。那也没有别的,无非是一个孩子一路渴望舅舅给买“阿嫲叫”又一路失望的故事(《水东街的“阿嫲叫”》),无非是小时候的白衬衫因不小心沾染机油被母亲批评而与母亲一起哭泣的故事(《一件白衬衫》),无非是儿子高考自己紧张担心的故事(《儿子高考——日记三则》),无非是参加东江义工活动的兴奋、开心和充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东江义工活动日记(节选)》)。这样的文章还有《提琴之恋》《我的女儿》《六一儿童节》《水煮鱼》等。
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日渐在林惠聪的心中沉淀下来。过去的事永远过去了,但曾经的渴望、失落、热爱、欢喜,作为曾经活着的印记,却一再回响,激活现在的生命,让现在的心不再荒漠。一切都过去了,一切又都复活了。
作为读者,阅读在本质上不过是在承继一切人类最珍贵的“遗产”,不过是让我们的心在记忆生命的悲欢中反复磨洗,从而让我们的心温柔、温润、清澈,有厚度而不浅薄,有温度而不冷漠,有韧性而不脆弱。
林惠聪还写了不少惠州历史文化风物的文章,你看他笔下的过去惠州人的“豪横”,惠州话的“粗俗”,惠州生活里的“倒尿”,桥东的“浸大水”,过去种类繁多又珍贵的东江鱼(《过去的惠州》);你看他描述的昔日的东坡亭(《东坡亭》),他从历史中打捞的紫西岭(《紫西岭》);他讲述的东江盐焗鸡的起源、制作、传闻趣事(《东江盐焗鸡》),惠州早餐的历史变迁与推陈出新(《论早餐》)。此类文章,还有《鲫鱼》《青口》《话说水鱼》《天光牛肉》等。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惠州的历史与惠州的美食日新月异,幸好林惠聪以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鲜活的历史记忆。
《如此缘分》分“家庭篇”“社会篇”“饮食篇”“评论篇”“虚构篇”五篇,粗看起来有点杂乱,但细读之后会发现林惠聪的特长在个人故事生命悲欢书写和惠州历史文化风物书写两方面。前者写出了普通人的生命悲欢,朴实、真挚、动人;后者融知识、趣味、情思于一体,各有特色,各有价值。
(代廷杰)
- 上一篇:读书勿成“读书秀”
-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好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