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乡村 美好家园
——浙江绍兴坡塘村调研走笔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景色(无人机照片)。

在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的文化礼堂,工作人员展示点茶技艺。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景色(无人机全景合成照片)。

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拍摄的兰花数字工厂(无人机照片)。

游客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的兰花数字工厂观看花卉。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乡村图书馆前,年轻人在草坪上玩飞盘。 本版图片 新华社发
调研坡塘村
依傍会稽山脉,三面环山。一进村口,便见满山绿意中静静伫立着一个古朴清秀的小村庄。
初见罗书记时,他正在云松文化礼堂的茶室里亲切地和来喝茶的村民们唠家常。“最近家里好吧?”“生意怎么样?”50岁左右的他总是一副笑意盈盈的模样。
罗书记名为罗国海,是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从罗书记展示的一张张照片里,记者了解到这个小村庄是如何从一个落后山村一步步化身为村民眼里的幸福家园。
“您瞧,这是这条街改造之前的样子。”罗书记指着一张坡塘老街整治前的留影说,“天上扯满‘蜘蛛网’,地上下雨走‘泥汤’,当时我们这里村容村貌脏乱差、违章建筑随处可见,谁见谁头疼,我们村的卫生环境在整个街道排名经常倒数一二,是越城区的后进村之一。”罗书记苦笑道,“所以,整治提升整体的人居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深入,2015年起,坡塘村下辖的坡塘、云松、应家潭、盛塘四个自然村开始进行整体人居环境整治,2018年紧紧抓住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完善设施、提升村容村貌。通过街道和村里干部群众的思想碰撞,最终确定了“诗画山水、闲逸坡塘”的整治目标。
经过一年的整治,坡塘老街上,8000余平方米的破旧房屋和违章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白墙黑瓦、古朴清新的老街风貌;曾经尘土飞扬的老土路也变成了宽敞干净的柏油路;臭气熏天的垃圾场不见了,漂亮绿植越来越多……“清新坡塘”渐入佳境。
“环境好了,怎样更好落实‘千万工程’的要求,打破‘千村一面’,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乡村的发展路径?”罗书记又开始思索起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020年年底开始,坡塘村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引领发展”为思路,开始探索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我们村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因‘范蠡养鱼’的典故而得名。”罗书记介绍,相传春秋时期,范蠡班师于此,挖塘池、筑沙城,聚土成坡,积水成塘。坡塘村人文底蕴深厚,还是绍兴莲花落的发源地……
挖掘村庄廉政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莲花落文化等文化资源,恢复金子定烈士故居、建设廉政文化主题公园莲园、乡村博物馆等,保留历史印记范蠡养鱼筑坝遗址,将范蠡泛舟隐退、唐茂盛拜师学艺等文化场景融入村庄布景,将莲花落这项技艺完整地传承下来,使其成为这个小村落街头巷尾总能听到的特色文化旋律……“风雅坡塘”渐有雏形。
为了激发乡风活力,为乡村赋予浓厚的艺术气息,坡塘村还引入莲花落专家胡兆海工作室等名人工作室,邀请各地民间艺术家进驻乡村,开展“微改造、精提升”,对村内老台门、旧民居、破厂房实施“小规模、小尺度、渐进式”的艺术化改造,将其打造成乡村博物馆、乡村艺术馆、树兰书屋等文化艺术空间……坡塘村逐渐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地”,进入“产业旺带动百姓富,百姓富促进村庄兴”的良性循环。
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白墙黛瓦的沿街民居,是如今的坡塘;村民富足、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的获得感,是发展中的坡塘。
莲园内,绿植美如画,湖水清如镜。“逛莲园就感觉像是在逛西湖。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聚在这里,唱唱‘莲花落’,唱唱‘越剧’。”村民汤士伟笑着说。原来的一片废弃荒地,而今是绍兴市越城区首个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营造着风清气正、积极进取、和谐向上、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
云松位光明油画工作室里,几个孩子正在画师位光明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画油画,几名游客也跃跃欲试,位光明给他们讲解如何构图、调色。
村民沈爱国正忙着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的她看到最近几年村里环境美了、人气旺了,便带着全家老小回到了家乡,开了一家“云间食客”的饭店。“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也不用出去找活儿干了,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都回来了,大家都铆着劲要好好干,对得起这好日子。”
(记者冷彦彦 黄筱)(据新华社)
走绍兴
城乡绿色发展道路越拓越宽
每天清晨早起,90岁的棠棣村村民刘阿锦沿着花木葱郁的兰泽路走到村里党群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测血氧、量血压,之后再散步回家。
“如果一天没出家门,儿子手机就能收到信息,会及时打电话来关心。”刘阿锦说,他更愿意留在村里养老,因为环境好、人气旺、生活方便,孩子们也放心。
沿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脉络,从发起“厕所革命”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花闻名、以花为业、以花致富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村民生活像花一样美丽。
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说,是“千万工程”改变了全村面貌:它给农村带来优质的水、土壤和空气环境,村民的花木生意才能做大做强。
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起步,“千万工程”在实践中不断拓宽的绿色发展道路,也为诸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
越城印染、柯桥纺织、上虞化工、诸暨五金、嵊州领带、新昌轴承……我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浙江民营经济万马奔腾,绍兴则形成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
2017年,绍兴作为浙江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市,下决心全面启动有关产业“跨域整合”,将越城区印染、化工企业分别整体搬迁集聚到柯桥区“蓝印时尚小镇”、上虞区。
棠棣村所在的绍兴市柯桥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块状经济”的一块高地。这里年纺织品出口额超过千亿元,贸易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柯桥柯海公路上,满载布料的来往货车川流不息:由南向北是运进“蓝印时尚小镇”进行印染的白色坯布,反向则是五颜六色的纺织面料,分散到产业链下游。
高度集聚、绿色发展的柯桥印染产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纺织业提供支撑。这个曾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的传统产业,已经呈现崭新面貌。
一些印染从业者回忆说,以前上班要多带一双鞋子:从印染车间出来,鞋子脏得没法穿。现在的印染车间里,可以穿白色鞋子进出。
走进位于柯桥区“蓝印时尚小镇”的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墙上“以绿色领航,以科技创变,重构印染”的橘黄色大字十分醒目。厂区内,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输入相关的工作指令,系统就会自动调取相应染料,称料后通过五颜六色的管道自动输送至对应染缸。企业董事长傅双利介绍,企业投资10亿元打造“智慧工厂”,基本实现印染生产的全流程自动化,染料用量、浪费大幅减少,节水将近60%。
印染产业蝶变,是绍兴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的缩影。
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绍兴推动有关产业更加集聚集约,城市与乡村以生态建设为纽带加速融合发展。
5月10日,绍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这是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平台首家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
在绍兴市越城区,以中芯、长电、豪威等链主型企业为引领的集成电路产业,已经集聚上下游将近100家企业。当地主导产业,已经从印染、化工转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记者方问禹)(据新华社)
再访余村
留住绿
迎来青
“这次来余村,看看有什么大变化?”汪玉成笑着问道。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常常要向前来调研参访的客人介绍这里。“有很多客人来了不止一次,但只要间隔半年、一年来一趟,他们总会感叹‘余村又变样了’!”汪玉成说。
“20多年前,这里水泥厂、矿山遍布,炸山开矿造成‘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汪玉成说,“2003年起,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村里停掉了矿山,关掉了水泥厂,而今‘人在余村走、就是画中游’,美丽生态成为余村一张金名片。”
留住了绿水青山,守住了千番景,余村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
2022年7月,“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推出,诚邀全球英才共建余村,共同拓宽绿色发展新路径。“现在全球合伙人已涵盖研学教育、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等类型,共有40余个合伙人项目入驻,上千名大学生来到余村及周边村庄工作生活,新经济新业态在这里蓬勃兴起。”汪玉成向记者介绍。
在由水泥厂改造而成的乡村图书馆里,一家国漫主题咖啡店近期正式营业。这里不仅卖咖啡,还陈列着许多中国经典动画形象手办和周边产品,三毛流浪记、哪吒闹海、阿凡提、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葫芦娃……来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动漫卡通形象,为余村注入了快乐与活力。
“乡村拥有城市无法替代的价值。自然资源、乡土文化以及乡村的无限可能性都吸引着年轻人到来。”谈到进村创业的初心,咖啡店负责人、青年创业者陈喆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余村的高人气,让他相信国漫、咖啡和余村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余村以数字游民、创业青年、就业大学生为重点,吸引聚集国内外青年人才1000人次,建设完成大型人才社区“青来集”。
当得知余村有个有趣的数字游民社区后,“90后”胥令印辞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从天津驱车赶来,一头扎进乡村工作和生活,他用一台电脑和世界保持联系。
“从城市来到余村,就是向往这里的绿水青山。背靠青山、面朝田野,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感觉心情特别放松愉悦。”胥令印说。
当天南海北的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聚集在一起时,更多奇妙的化学反应开始发生。
余村携手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3个乡镇的24个行政村,一盘棋统筹引进人才和资本,发展“大余村”,催生了涵盖10万平方米的创业空间、2万余平方米的厂房、近6万亩竹林和农田的发展蓝图,形成以点带面、片区联动、整体提升的生动局面。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大余村”正向着“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的目标迈进。
余村数字游民公社主理人许崧等11位数字游民成立项目组,参与了安吉乌象坝湿地公园项目的规划设计,跨行业、协同作战的模式催生出不少金点子。
由化工厂改造的新潮建筑“余村印象”建成,它可以依靠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碳抵消,是名副其实的零碳建筑。
青年创业者沈杰一眼相中余村的优质水源,把“数字生态渔仓”项目落户在这里,只有33立方米的体量,能实现传统鱼塘1亩地的养殖量,用工业化标准管理实现精准养鱼。在去年仅用了半年时间,村里就按照合作协议分到了25万元的分红,今年预计突破100万元。
选对了绿色发展路的余村,因“千万工程”而切实受益。经过20年的发展,“千万工程”已进入发展新阶段。“我们希望更多青年前来一起共建‘大余村’,拓宽绿色发展新路径。”汪玉成说。
(记者黄筱 冷彦彦)(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