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 “柑”之如饴

惠东白盆珠横江村山瑶柑种植基地带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惠州日报2023年12月15日

白盆珠镇横江村的山瑶柑种植基地。

村民在采摘山瑶柑。

负责开三轮车运果的云南瑶族夫妇。

山瑶柑种出“甘甜路”

仲冬时节,惠东白盆珠横江村山瑶柑种植基地迎来了又一个丰收的季节。

早晨,一场淅沥的冬雨刚停,种植基地又迅速恢复到紧张的采摘忙碌中。

“阿庭哥,今天要临时多收2万斤果,趁雨停了,赶紧再从村里叫几个人过来帮忙采摘一下。”说话的人叫叶少棠,是横江村山瑶柑种植基地的销售经理。

“好!”村民赖日庭将手中的摘果钳子“咣当”一声扔进装果的塑料桶里,麻溜地掏出手机,开始挨个给邻居们打电话,逐一向大家介绍工作内容和工钱结算方式,临了还不忘叮嘱道:“赶紧来,收果车快到了,工资日结。”

“联系了8个村民,一会就到。”大约过了20分钟,赖日庭挂了电话对叶少棠说,随后便抄起钳子又开始了忙碌。

“我们7点钟就过来采摘了,平时我们一人一天能采摘2000斤山瑶柑,今天天气没那么好,所以采摘得慢了一些。”赖日庭告诉记者,他今年50岁,前几年进厂打工,每个月收入也就四千多块钱,除去吃住的开销,一年到头扣除平时寄给家里的和日常开支后,就所剩无几了。这几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省“百千万工程”的加速推进,镇里和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陆续回到了村里。

赖日庭介绍,他回到村里后,前些年撂荒的一些土地,通过村集体统一流转有了租金,一些边边角角租不出去的田地,他和家人就用来种蔬菜和瓜果自己吃,多的蔬菜瓜果还可以卖给落户村里、镇里的企业和他们的员工。“这个季节,好多村民在家门口的这个种植基地采摘山瑶柑,一个人一天的工钱有200元左右。”赖日庭说,山瑶柑种植基地的采摘一般从11月中旬开始,到采摘结束至少要3个月的时间,每人差不多能增加2万元的收入。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家庭,确实方便了很多。”赖日庭边说边用扁担挑起两箩筐的山瑶柑,运到在村道旁等待的三轮车上。

负责开三轮车运送的是一对云南瑶族夫妇,丈夫叫赵高坤,妻子叫陈秀英。“我们来这儿已经8年了。”赵高坤和妻子一边将筐里的山瑶柑搬上三轮车,一边告诉记者,8年前他们在老家村子里还是贫困户,来到这里,在白盆珠镇的山瑶柑种植基地干了两年多,就把云南老家“贫困户”的帽子摘了。

中午12时许,记者来到山瑶柑种植基地的分选中心。在一个铁皮搭建的工棚里,十几名工人正在给成堆的山瑶柑按等级进行分类。“果实不是越大越好,有些人喜欢吃果径65(毫米)以上的,有些人喜欢吃小的,例如45或50(毫米)这种。”现场负责分选工作的赖彭法告诉记者今年67岁了,是横江村本地人,因为身体硬朗,前几年从单位退休后就到果场来帮忙,因为跟村民和很多客商都熟悉,所以整个果场的出品把控都是他在负责。

“你别看我笑嘻嘻的,我对果子规格的分选很严格的,有时他们都说我胳膊肘往外拐,其实我对客户负责就是对老板负责。”赖彭法说,果品规格把控讲的是凭良心办事,就是严格按照客人要求进行果子规格的把控,客人的订单,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只有严格按照标准发货,才有稳定的客户资源。“我们这里每个人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在6000元以上,工作要负责任,老板才有钱赚,这样我们的工资才不会打折扣。”赖彭法说完,开心得哈哈大笑。

叶少棠介绍,山瑶柑在白盆珠镇横江村、白马村等都有种植基地,总共种植面积有1200亩,年产值800万元左右,是白盆珠镇“一村一品”的金字招牌,种植基地在当地带动了50多户农户种植山瑶柑,为当地200多人提供了短期或长期的就业岗位。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黄鑫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