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
12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惠州被定位为深圳都市圈副中心 广州、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同时印发















码上看全文
“圈”有多大?
深圳都市圈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土地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3415万人,是全国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体系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密集区,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内部人员往来密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路网密度全国领先,要素高效流动格局基本形成。
“圈”咋规划?
根据规划,惠州定位为深圳都市圈“一主两副一极四轴”中两副中心之一,将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科创协同、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城乡融合等方面加快与深圳的共建步伐,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发展能级,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圈”发展目标
●努力将深圳都市圈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到2035年,深圳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建成具有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创新型、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
●到2030年,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
总体发展格局
增强深圳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东莞、惠州副中心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01 构建“一主两副一极”功能区
深圳主中心
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引领带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东莞副中心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
惠州副中心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培育壮大石化、能源、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支柱产业,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清洁能源中心
●推进大亚湾经开区、仲恺高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等重大平台建设
●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
努力打造为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大项目目的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器、驱动器
02 形成“四轴”支撑的区域空间骨架
深莞穗发展轴
以深圳为核心,依托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广深铁路以及广深、莞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打造联通深莞穗的中部创新发展轴
深莞惠河发展轴
●以深圳为龙头,依托赣深高铁、深惠城际、京九铁路、长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联通东莞、惠州、河源,构建东北部产业发展轴
●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打造深莞惠科技产业走廊
●加快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等开发建设
深惠汕发展轴
●加快建设深汕铁路、深圳外环高速支线、惠州稔平环岛高速公路
●联通惠州、汕尾,打通深圳面向粤东沿海的交通通道,构建东部沿海发展轴
●加快推进环大亚湾新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大亚湾新兴产业园等重要产业节点建设
●以大亚湾、巽寮湾、双月湾等优质山海资源为依托,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
依托深中通道、深珠城际(伶仃洋通道)、深圳至南宁高铁,加强与中山、珠海、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合作,打造跨江发展轴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01
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
●打造多向贯通的对外铁路通道格局:加快建设以深圳为中心,东莞、惠州为支撑,向河源、汕尾延伸,多向放射、内部成网、互联互通的国家高快速铁路通道
●构建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统一规划建设都市圈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三横五纵”骨干铁路建设
●探索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
●大力推行轨道站城一体化开发:加强交通枢纽、重要站点、口岸地区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惠州南、惠州北、惠阳等枢纽及站点的站城一体化开发
02
打造一体化的枢纽体系
●建立协同联动的国际航空枢纽体系:发挥惠州机场作为深圳第二机场的功能,强化惠州机场货运功能
●优化都市圈港口群功能布局:规划深惠汕客运航线网络;推动东江航道扩能升级
●共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物流枢纽
●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高铁枢纽体系:惠州市重点推进赣深铁路惠州北站、广汕铁路惠州南站以及厦深铁路惠阳站综合枢纽规划建设
03
加强城际干线公路建设
●完善“九横十二纵”高速公路路网布局
●加强边界地区路网对接
●完善公路客运交通运营体系
04
共同打造智慧都市圈
●适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
●协同建设智慧都市圈管理平台
●探索开展智慧设施服务应用
05
完善安全韧性的能源资源保障体系
●强化电力资源保障
●提升油气供应保障水平
●提高区域水安全保障水平
携手打造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01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强化都市圈原始创新能力
●共建高水平实验室集群
●提升都市圈技术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建设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02
联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构建国际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培育发展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现代服务业
●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开展重点产业链协作
03
高质量建设跨区域产业组团
●共建河套-西丽湖-光明-松山湖创新产业组团
●共建前海片区-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临港临空经济组团
●共建坂田-观澜-塘厦-凤岗-平湖电子信息产业组团
●共建坪地-清溪-新圩绿色低碳产业组团
●共建潼湖-银瓶创新区装备制造产业组团
●共建龙岗-坪山-大亚湾-惠阳高端制造产业组团
●共建坪山-龙岗-大鹏-惠城-博罗-龙门健康产业组团
协作发展海洋经济
01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依托“深莞穗发展轴”和“深惠汕发展轴”的沿海区域,构建功能多元的海洋经济发展带
02
合作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推动传统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新兴产业集群
03
协同推动海洋科技创新
建设大湾区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协同开展海洋技术研究转化;协同推动海洋开放合作
04
共建高品质绿色活力海岸
推动形成海洋特色文体高地;共建世界一流滨海旅游休闲中心
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
●建设统一开放市场
●推动与省内其他地区联动发展
●深化与港澳合作
●积极参与对外开放
●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共建公共服务优质生活圈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深化医疗、养老和托育资源协作联动
●共同加强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
●深入开展人文交流
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共建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
●协同推进环境治理
●大力推动生态共治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01
完善城乡融合空间形态
●分类推进县城(小城镇)特色发展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02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制度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乡村发展投融资体制
03
搭建城乡融合发展平台
●优化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
●全面建设县城城镇化和城乡融合试点
04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区域共享
●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本版文字整理 惠州日报记者卢敏华
制图 伍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