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
□李伟明
常见一些年轻人读人家的作品,兴之所至喜欢胡乱点评一通。尤其是大学时期交文学评论课的作业,有的同学为了博人眼球,故作惊人之语,将别人的作品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现在想起来,那时并未真正理解“文艺批评”的含义,只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完成一项任务而已。至于批评有无道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才不管那么多呢。
这就是少年心性。因为自己没写过真正的作品,不知写作之艰辛,所以对别人过于理想主义,动辄提一些过高的要求。或者纯属为了过把嘴瘾,不顾他人感受,不惜言辞偏激。
在少年人眼里,哪里知道成功的不容易。看到某些老师而立之年职称只是个讲师,某些干部三十出头职务还是个科长,便以为人家能力不济。有些同学背后议论别人,常直言“这人真是失败,一个科长有什么好当的”“某某留校工作五六年了,才发过几篇论文而已,太不成器”等等。记得有一次,某位老师说起他的大学同窗当中,只有一个做了县长,我们这个不入流的大学的学生,居然颇不以为然地认为,他们这一届,层次够低的,最成功的只做了县长。在同学们的想象中,待得自己毕业,定然大显身手,成就远超被议论的人。甚至,还背后做起参谋,认为某某人应当如何如何,才有出路,才能走向成功。
这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因为没有经历过,不知生活的复杂多样性,不知奋斗中充满不确定性,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什么都不屑一顾。至于提出的某些观点,包括对别人的建议之类,那完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硬生生凑出来的,典型的“主题先行”,与现实隔得太远,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中年以后,阅历渐丰,很多观点不知不觉发生变化,甚至脾性也与少年时期颇有不同。这个时候,见识增多,知道了世界的多样性,知道了人生的不确定性,看问题当然更理性化了。尤其是,经历过一次次碰壁之后,便知道了少年时期的“眼高手低”是滑稽可笑的。你觉得做一名县长是无能的?那你看看,同学当中,有多少人做到了。很多人连科长也没当上呢。避开“官本位”,在其他领域,又有多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原来,多数人都过得平平淡淡。记得有一位同学,最喜欢说别人的文字是“垃圾”,但其参加工作这么多年了,虽然职称上成了“专家”,却没什么成果可言,甚至连笔都不动了。
到了这个时候,被生活教育得差不多了,总算不再随意否定他人,遇事能够换位思考。再读别人的作品,已不敢动辄看轻作者,而是想一想:“如果换了我,能否写到他这样?”即使能写到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毕竟也没有比人家高明嘛。再退一步,即使在这方面再高明,就能取笑别人吗?你就知道人家不会在别的方面超过你?经常这么一想,心里也就平静下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变得平和、谦逊的原因。生活才是真正的大学,让人受到了真正的教育。不识“愁滋味”时,看什么都轻飘飘。真正识得了愁滋味,你就知道,这个滋味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就会在行动上给出相应的表现。
以前对某些人“老于世故”,逢人只说好话、不肯批评的行为觉得面目可憎,但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却慢慢对他们有了些理解,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无原则的“好人主义”不在此列。不管什么年纪,不分是非的“滥好人”还是不当也罢。
据说,有些国家在选拔法官时,对资历、年龄有一定的要求。有了这些经历之后,年纪自然也不轻了。因为人们认为,阅历对法官来说非常重要,只有成熟的人才能做出理性的判决。这个观点有它的道理。一个只有书本知识的人,很难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比如,一个没有成过家的年轻人做法官,遇到一个离婚官司,可能一时意气用事,拍案而起,直接判人家离了。而成过家的人就知道,两口子磕磕碰碰的事,实乃家常便饭,别看他们眼下闹得凶,说不定吃过饭就和好如初了呢。所以,不妨给他们一个冷静期,矛盾实在无法调和的话,再判不迟。类似这样的道理,是不是尝过“愁滋味”的人更懂?
网上经常看到有些人的言论因为高高在上,刻板说教,惹得读者不买账,甚至群起而攻之。其实,这类文章不受欢迎,也是因为作者“不识愁滋味”,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说一些毫无用处的空话,甚至想当然地指责饿肚子的人“何不食肉糜”。这只能说明,这种作者,生理年龄虽然长了,但心理年龄仍停留在“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如果对此缺乏自知之明,终究要落后于时代,以其不合时宜,成为别人批评的对象。
- 上一篇:探访古韵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