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诗画合璧样态
赏析散文诗集《掬水弦歌》与钢笔画集《钢笔生画》
去年五月,收到惠州作家曾平寄来的钢笔画集《钢笔生画》,让我爱不释手。他的钢笔画,精细入微、细密紧凑,黑白对比强烈,线条完美,十分传神。在他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中,惠州风光、家乡风景、人物风采、花影风物仿佛有了生命,闪耀着光芒,被他赋予了浓浓的诗意和深情。
认识曾平老师是因为散文诗,真正了解曾平老师,是欣赏了他的钢笔画集《钢笔生画》以及读了他的散文诗集《掬水弦歌》之后,里面的大多数篇章都值得细品回味。
曾平的散文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具有明显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特点,情景交融,人与自然融洽亲和,托物寓情,感物咏志,语言含蓄隽永。
散文诗和钢笔画,勾勒出了曾平充满诗情画意的诗画人生。他的散文诗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说自己之所以“喜欢钢笔画,是因为喜欢它黑白之间的简单明了。”“最简单的线条,最单调的颜色,却能捣弄出斑斓怒放的满坡山花,这是钢笔画的魅力所在。”这又何尝不是散文诗的魅力所在!
故乡是隐藏在我心底的一份情殇,身居异乡,最怕在农耕时节读陶渊明的“守拙归园田”,在中秋之夜读杜甫的“月是故乡明”,在腊月将至读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在美酒笙歌后读李白的“不知何处是他乡”。
一旦读及,百感交集如逆风飞扬,倒海翻江。
——《乡村书简》
狄德罗说,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东西。曾平长期工作生活在惠州,由惠州到华南大地,到全中国,他行走着,画着,写着,他想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用笔记录下来。触动他心弦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一草一木,他都饱含深情,用笔细细描摹。他的画充满了诗意的清新、生动和美感,他的散文诗则充满了绘画的光影和色彩。他写龙门农民画:“一片笙歌与两江美景,三春似锦与四季如春,五谷丰登与六畜兴旺,七星湖上八面来风,九重远眺里的十里花香。”(《七彩庄稼地》)他写惠州金带街,“远古与现代,仅一墙之隔!两者之间,联系得那么紧密,过渡得又如此自然。将古今衔接得天衣无缝,似乎与金带无关。”(《五彩惠州》)他写慈爱的母亲,“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她不曾在一朵桃花里读书,也不曾在一首古诗下饮酒。”(《母亲酒》)他写村中的接生娘玉润姑,“踏落寨背月,踩碎山寮霜,记不清多少个深夜从梦中被人唤醒,也不知道共剪断了多少根脐带。”(《乡间花事》)还有那群可敬可爱的父老乡亲:“他们的发言从不用打稿,有时是散文,有时是诗歌,更多的是杂文。”(《玉岭纪事》)
优秀的散文诗要言之有物,否则就会“空”;要节制有度,否则容易矫情;要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散文诗只能说貌似散文诗。曾平写的画的,都是他生活中常见的或者别人眼中熟悉的事物。散文诗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删掉了一切多余的东西,省略掉了一切可说可不说的东西,用凝练的词句表达出了最丰富的情绪和最敏锐的感觉。在短短的篇幅中,营造一种让人思绪停留、飞翔的神奇魔力。在我看来,曾平是在将诗当散文来写,将散文当诗来写。
小时候总以为,小溪一泻千里,是否远方寄存着小溪的梦想?我长大后,循着小溪的足迹走向东江来到南海边,我看到了大海的辽阔,那是小溪的美好归宿。究其根源,浩瀚的大海,也是由无数的小溪汇聚而成。也许,水往低处流,只是小溪的一贯天性,却闯开了一片恢宏天地。
其实,想法越单纯,目标越明确,意志越坚定。
路,将会走得越远。
——《掬水弦歌》
散文诗跟其他文体一样,仍然存在见仁见智的问题,永远不会有统一的范式。散文诗是自由的、开放的、奔放无拘的,既有传统文脉的继承和延续,也不拒绝外域文化的影响。普里什文说自己是“钉在散文十字架上的诗人”。托尔斯泰感慨“我永远不知道,哪里是散文和诗歌的界限”。散文诗世界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值得我们漫游探索。这就是曾平散文诗给我的感觉和启示。曾平诗画并行,期待着他更多的佳作问世!
(宓月)
- 上一篇:茅奖作家徐贵祥新作《老街书楼》首发
- 下一篇:亲子“迷局”这样来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