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近3亿,银发经济如何开启新蓝海?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的基本国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
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增进老年人福祉?怎样满足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如何布局银发经济新产业?记者近日走访多地调研,探寻银发经济发展动力和前景。
如何更好解决“银发族”急难愁盼?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号文”,聚焦银发经济,《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成为我国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专家预计这一数字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发展银发经济是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目前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潜力巨大。
可以说,发展银发经济,既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在康复室锻炼,接受理疗保健……前不久,改造升级后的广东东莞东城街道居家养老“长者健康驿站”正式开放。街道负责人介绍,这里通过在原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础上升级改造,划分出康复训练区、中医理疗室等不同区间,进一步满足社区老年人多样化个体康复需求。
解决好老年人生活圈、身边事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发展银发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布局潜力产业?
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从国际经验看,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进入深度老龄化前后,都选择通过发展银发经济,将人口老龄化结构势能转换为内需消费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石松说,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激发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扩大银发产业投资、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等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
我国银发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说,现阶段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而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各类经营主体也在争相布局。截至今年3月,17家央企、64家省属国企已在智慧健康养老、康养旅游、养老金融、抗衰老产业、老年用品制造等关键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截至2023年底,我国开展养老相关业务企业达49万余家。
形成合力打造“朝阳产业”
银发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社会力量投资布局意愿偏低。产业起步阶段,需要政策支持和引导,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银发经济活力迸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璐说,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为老+备老”“消费+投资”“解决急难愁盼+培育潜力产业”等不同板块和功能,构建支持银发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据相关统计,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到600万名,目前相关从业人员仅50万名。此外,专业化水平不高、待遇保障水平较低、流失率较高等问题也掣肘行业发展。
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提升人才素质能力、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重视人才使用管理、完善保障激励措施……今年1月,《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外公布,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政策文件。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表示,意见把解决养老服务人才特别是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摆到突出位置,明确提出打破学历、年龄、身份、地域等限制,在实践中广纳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烧旺人才“薪火”。
在广东,广州首个银发经济产业园揭牌,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生物医药、智能终端等产业基础积极打造银发经济集聚区;
在四川,成都温江区逐步形成以老年产品、保健食品为支撑,老年关爱、特色老年康复相结合的银发经济产业格局,2023年吸引康养旅居18万人次……
守护“夕阳事业”,打造“朝阳产业”。形成各方合力,银发经济将迎来快速发展、成色十足的新阶段。
据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