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生命力

——读王文东的《劳动者》

惠州日报2024年05月02日

历史和文化离不开劳动做表达,文学是作家表现劳动者和劳动者自我展现的很好方式。青年作家王文东在其新著《劳动者》(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中,讲述了陕西农民杨锁牢及其侄子杨牵牛的人生故事,描写出两代人为民族解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大道而努力奋斗,无私奉献。

《劳动者》共48章,描绘了南山、西原、北地为代表的三秦大地的真实风貌,从军阀割据写至改革开放,时间跨度达六十余年,写出了山乡巨变的社会劳动变迁史,展现了两代人以“劳动”为人生信条,坚守信仰,奋斗一生,成就大我,呈现出一个劳动者的宽广胸襟和旷达情怀。

小说语言质朴,文字简洁,作品风格朴素,在饱满的感情和厚重的质地中,展现了作者对劳动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劳动者》是致敬平凡人生的真实书写,它以独特视角展现了“真正的劳动者是热爱生活,关爱身边的人”。

在书中,遭遇了哥嫂饿死、母亲冻死、父亲病死的惨痛经历后,杨锁牢明白了,“人,要自己靠自己。”为了活命,15岁的杨锁牢带着侄子逃荒到马车店当伙计;为了生存,他挖药材,编草鞋;为了还账,他下矿背煤;即使刚卖草鞋的钱和给妻儿带的食物被乡丁抢去,刚攒钱买的骡子还没用就被征用……杨锁牢都没有向命运低头,他把所有的苦痛咬碎了咽在肚子里,鼓足干劲,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

杨锁牢的一生,汇集了中国劳动人民诚实守信、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从他艰难的人生底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坚韧的精神品质,即便吃过很多苦,也不会叫苦不迭怨天尤人,而是仍然向着生活的远方缓步前行。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劳动者的影子。

书中不仅对劳动者进行了热情歌颂,更是对劳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劳作不分贵贱”“可以成就自身”“是积极的、自觉的”。杨锁牢的劳动理念是“我要让全家人吃饱”,为此,他像蜜蜂一般勤劳,为了挣钱养家,他赶编草鞋几夜不歇;为了修田造地,冬天,他跳进冰冷的河水里;为了传承劳动技艺,他给青年们示范扬场;为了守护好集体财产,他当护林员与山林为伴,所以,村里人遇到什么问题都去请教他,有什么烦心事都找他说。

杨牵牛的劳动信仰是“我要让人们都过上好日子”,因为他知道,“劳动不是为了给什么人看而摆出一副好看的架势,而是弯下腰来,低下头来,把汗水砸到土地里,做一个真真正正的劳动者”。

热爱劳动就会胸襟宽广,众善奉行。热爱劳动的杨锁牢,看到别人拉架子车上坡,只是搭了一把手,就在陌生的北地有了栖身之地。热爱劳动的花朵收养了被父母抛弃的阿慧,终于自己也老有所养……

“书写劳动、热爱劳动、鼓舞劳动”,既是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也是给予我们的精神光芒。在今天这个叫嚷着“躺平”的年代,劳动者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更有必要大力弘扬。

(秦延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