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率先实现蓝圆鲹人工繁育
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建设海洋牧场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大亚湾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中心试验基地蓝圆鲹良种繁育车间。

人工繁育的蓝圆鲹种苗。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蓝圆鲹。
惠州日报讯 (记者陈春惠)在位于我市大亚湾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中心试验基地蓝圆鲹良种繁育车间养殖池中,一尾尾鱼苗闪动着丝丝蓝光,灵活摆动,成群畅游。另一头,体型流畅的“幼年”蓝圆鲹正茁壮成长。这是惠州率先实现蓝圆鲹人工繁育的成果。近日,广东水产学会组织专家在这里开展蓝圆鲹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成果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蓝圆鲹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满足广东省深远海养殖种类的多元化需求,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中心试验基地高级工程师、“东江学者”吴锦辉及其团队联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林蠡教授团队、中山大学张勇教授团队,成立了蓝圆鲹人工繁育攻关项目组。从2023年开始,项目组多批次引进蓝圆鲹开展陆基养殖试验。
项目组经过研究,探索了蓝圆鲹的驯化、亲本强化培育,开发出有效的人工促熟和催产技术,构建了人工繁育群体,获得批量受精卵,孵化出仔鱼240余万尾;通过开展多批次的工厂化育苗和高位池生态育苗工作,共培育出全长3~5厘米蓝圆鲹鱼苗8.22万尾;通过探索鱼苗开口饵料、活饵料序列、配合饲料驯化、水质管理和疾病防控等条件,构建了蓝圆鲹工厂化育苗和高位池育苗的技术体系。
“这项蓝圆鲹人工养殖技术在国内甚至世界都处于先进水平。”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陈傅晓指出,蓝圆鲹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对于建设海洋牧场有重要意义。“蓝圆鲹野生种群繁育具有季节性,而人工养殖技术能够为未来海洋牧场建设、养殖增殖过程提供稳定的苗种供应,让人们在餐桌上享用到优质食材。”
蓝圆鲹俗称“巴浪鱼”。吴锦辉介绍,相较于野生蓝圆鲹,人工养殖蓝圆鲹不饱和脂肪酸种类更多且含量更高,味道更鲜美、营养更丰富,市场价值更高,其养殖周期短,养殖成本低,一龄可达性成熟和上市,是开展海洋牧场新品种培育的优良对象。“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蓝圆鲹人工繁育规模化,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希望这条鱼能够成为惠州市乃至广东省的一条惠民之鱼、经济之鱼。”
新闻科普
蓝圆鲹俗称“巴浪鱼”,是鲹科圆鲹属鱼类,呈纺锤形,头略呈圆锥状,鳃盖后上角与肩带部交界处有1个半月形黑斑,背部呈蓝灰色,腹部呈银白色,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及其周边国家,为可食用经济鱼类,产量高,是我国东南沿海灯光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2007年12月12日,蓝圆鲹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春惠 整理)
- 上一篇:“寻迹东坡” 惠州CITY WALK开始报名
- 下一篇:缺斤短两?严打常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