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客家尚武风
在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推动下,连城拳正焕发新的活力

福建省连城县连城拳传承体验中心“第十六届连城拳暑期传承体验班”训练场景。本版图片 新华社发
“一日练一日功夫,一日不练十日空”“拳打三脚打七,目珠(眼睛)打第一”,这样的习武顺口溜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广为流传。
连城是闽西山区一个纯客家县,古来尚武。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连城拳是当地拳术的统称。2009年,连城拳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城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炎林告诉记者,连城拳是全国129个拳种中唯一一个以地名命名的拳种,侧面反映着当地武术文化的盛行。
近年,在非遗连城拳进校园等活动推动下,连城重振客家延续千年的崇文尚武之风,连城拳这一独特的武术传统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失传之忧
连城拳形成于当地客家长期的迁徙和生存活动,并经千百年绵延,渗入连城人生产生活日常,成为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据当地县志等资料记载,连城习武之风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有近千年历史。
黄炎林说,连城尚武之风世代相传,练拳使棍者常年不辍,并以武术考取功名为荣。自明朝天启元年至清末,连城出武进士12名,武举人121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所在的隔川镇隔田村,村里黄姓族人从小孩至成人几乎人人会一些黄家拳。”黄炎林说。
当地老拳师介绍,连城拳的特点之一是套路众多,融合大江南北、内外家拳术特点,拳术、器械、对练、搏击等“十八般武艺”俱全。
连城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武术套路。这些武术套路多以家族姓氏冠名,如连城隔田黄家拳、连城杨地巫家拳、连城罗坊罗氏拳等。
连城拳的另一特色,是拳术与谋生出路、民俗活动——舞青狮等结合紧密。连城不少专门教拳的地方不称拳馆,而称“狮厂”,以及学拳的人必然会舞青狮,就清晰反映了这一特点。
“隔田上世纪70年代仍有不少狮厂和青狮制作一条街,从清代开始,每一代都有数十人专门从事舞青狮和教拳术的族人。”黄炎林记得,当地有正月舞狮的民俗,上世纪80年代一位教师的月工资只有20元左右,他父亲正月舞青狮一个月可以挣120元,狮厂会舞狮、功夫好的师父一年带十多个学生也有100多元。
习练连城拳出师的武行,除了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开馆授徒,还能去戏班扮演武生,搞舞狮表演,给人做保镖。老拳师说,连城拳的这些谋生技能,使其在民间有一定内生动力。
这种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变化——连城拳在彼时新出生人口中几乎传承断层。“各乡镇这一时期出生的村民,对连城拳大多只闻其名,不会打了。”黄炎林说。
也不光是普通百姓。据介绍,1983年,当时的国家体委在挖掘民间武术时发现,连城黄家拳发源地——隔田村仍有一批老拳师,于是在1986年组建起60多人的隔田武术核心班,培养传承人,但即使核心班的学员,在2000年解散时也只剩下4人。
黄炎林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变迁下,外出务工或求学才是更好的出路。
2001年,连城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第三批“全国武术之乡”的喜讯传来,一些忧心连城拳失传的老拳师,开始主动探索传承连城拳的招数,试图重振客家尚武之风。
星火重燃
走进连城县隔川中心小学,走廊墙上挂满孩子练习连城拳、舞狮,以及参与各种武术活动的照片和奖状。大课间时,操场上700多名小学生操练连城拳“武术操”喊出的声音,仿佛再现连城千余年习武从娃娃抓起的场景。
这让黄炎林很是欣慰。看到连城拳在家乡日渐式微,黄炎林无法坐视。考虑到成年人忙于学业、生计无暇习练,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小学生。“也是受到幼时习武的启发。过去以家族为主的武术传承主要在祠堂,那里同时也是家族子弟的学堂,习武修文同步。”
2001年,黄炎林主动联系家乡的隔田小学,表达义务教学连城拳的想法,并计划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招收自愿学习的孩子,得到学校支持。
此后,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的黄炎林又找到隔田中学义务教拳。
为了让更多孩子了解熟悉连城拳,黄炎林还按照广播体操的节拍,创新出3分40秒的连城拳“武术操”。
在政府大力推动和民间传承人奋力参与下,隔川镇不少幼儿园、中小学纷纷开设连城拳教学内容。
经隔川镇带动,非遗连城拳进校园活动在连城各地蔚然成风。连城拳在中小学的传习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自2015年起,我们镇的小学和中学陆续将连城拳列入教学课程,一个月30节课。连城拳不仅是中小学生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而且帮助学校、学生在各项武术赛事中拿到500多枚奖牌,越发受到学校和家长肯定。”林坊镇连城拳老拳师林金才说,近年县里还对县级武术传统校开展活动给予一定财政补助,乡镇政府也会有一些支持。
2017年,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将连城拳教学纳入校本课程,同时创办连城拳武术社及连城拳传习中心,并将舞青狮作为培训内容之一。
在武术社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地里,记者看到各种器械俱全,连城拳的武德、武术文化上墙。据了解,平时体育课学习之外,该校每周还在两个时间段组织80多名学生加训更多内容。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陈斌兴告诉记者,作为连城人,他们从小对连城拳耳濡目染,知道这是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项目,一些演出和比赛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传统武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礼让三分、爱家爱国等思想的载体。“喜爱连城拳的学生越来越多,武术社每期控制在四五十人,今年报名近百人。”陈斌兴说。
连城县文化馆馆长巫水招说,在政府和民间传承人共同努力下,如今已不是“连城拳进校园”,而是“连城拳在校园”。“全县80%的中小学及部分幼儿园都已开展传习活动,十多所学校将连城拳纳入正式教学课程,全民习武之风正在重现。”
与连城拳校内传承教学同步,相关组织和个人还着力扩大连城拳的社会影响、群众基础。
近年,在连城县委县政府推动下,连城县武术协会利用连城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等给予的相关活动经费,积极开展连城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的武术“六进”活动。同时在景区、庙会等场所不定期开展连城拳大家练、连城拳演武大会等,并策划组织参与各项武术赛事活动,吸引更多群众了解、参加连城拳传承,扩大影响力。
连城拳“黄家拳”和舞青狮传人江积森志愿教拳已有七八年。他参与开办的连城拳馆,先后被授予非遗文化连城拳司法保护点、连城拳职工活动中心等称号。江积森说,自2011年起,这里每逢节假日习武之声不绝。“连城近年大力支持连城拳传承,拳馆也积极为武术‘六进’服务。”
朋口镇连城拳拳师项永忠说,过去逢年过节,家人朋友聚会总会切磋切磋;现在聚会,少不得让小孩子练一套连城拳、大人讲一讲自家拳法的故事。“这种文化记忆的‘复活’,也是很多老拳师义务传承拳法的动力。”
传承新局
今年“五一”期间,为丰富当地文旅体验,连城县在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之一的冠豸山下,举办了一场以民俗巡游为核心活动的“非遗奇妙夜”。
两个晚上的活动,共吸引4万多人次现场观赏、体验,掀起一股文旅热潮。其中,连城拳术和舞青狮表演及现场教学体验活动,深受游客欢迎。
越来越多的连城人注意到,传统文化的展示在文旅活动中特别有吸引力。当地人也希望借助连城拳等非遗传统文化的展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连城职专计划进一步扩大连城拳武术社场地,并组织更多连城拳传承人,将连城青狮的制作教学和生产搬进校园。“我们将在传承拳术同时,探索青狮制作、开发连城拳文创产品等更多产业发展的可能性。”陈斌兴说。
为提升连城拳影响力,当地着力在“请进来、走出去”上下功夫。
今年正月二十,隔田村传承300多年的传统武术擂台活动“天川胜会”如期举办。观众与以往一样人山人海,不同的是,上台切磋的早已不局限于隔田黄姓,而是来自当地、省内,乃至广东、福建、江西、四川等地的100多位武术爱好者。
自2016年将这一村里的武林大会面向全县邀请同好共办,2017年“天川胜会”更面向全国邀请武术圈人士参与。“传统拳术需要交流,要办出影响力必须开放,我们想把‘天川胜会’办成面向世界的特色民俗活动舞台,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传统武术传承。”黄炎林说。
林金才等连城拳拳师近期刚在福建南少林寺,与来自美国的50多名拳师一起交流少林武术,随后又参加了国际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交流不仅加深了我们与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友谊,而且更加了解到连城拳这一非遗文化的可贵,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林金才说。
连城县拳师携连城拳术正在走向世界更多的角落。他们不仅参加港澳台及海外邀请赛事,还去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开展武术交流。黄炎林说,通过交流切磋,他们与东南亚的“连城拳”接上了根脉、建立起联系,并深化了彼此共同的客家文化记忆。“未来我们还会在连城拳传承上进一步创新,建立一个以武术文化为纽带的客家武术圈青少年交流活动平台。”
连城拳的传承也还面临一定困难。
黄炎林介绍,当地不仅有不少传统连城拳遗址遗迹,而且知名景区冠豸山上保留着众多各姓氏家族习武修文的书院,这些都是传承文脉、发展文旅的宝贵财富,有待深入挖掘。
连城县武术协会会长罗敦香说,以往民间授拳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留招传统,但一些老拳师年龄已经很大,协会为此深入乡镇组织60多位老拳师担任理事,依托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并继续挖掘整理一些功法、招数及连城拳故事等,这些工作还需要更多人和力量加入。
(新华社)
- 下一篇:到玉岩书院 闻一闻岭南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