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美食慰平生

——读《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

惠州日报2024年09月21日

苏东坡一生到过许多地方,无论是行旅途中,还是在贬谪之地,他都乐于烹制、品尝当地美食,善于发现苦难生活中的情趣,享受美食带来的惊喜。林卫辉所著的《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一书,以苏东坡所写的美食诗文为引,循着他为官和游历的足迹,在宋朝的版图上勾画出一张有滋有味的苏氏美食地图,沿着这张地图不仅可以一窥苏东坡生动鲜活的美食人生,更可触摸到他用食物疗愈身心、拒绝内耗的人生哲学。

苏东坡是才华横溢、乐观豁达的一代文豪,也是心忧天下、情系百姓的社稷之臣,他的人生有无数种不同的打开方式。有人钟情于从宋代改革变局中了解他的政治理想,有人热衷于从诗词中探讨他的人生哲学,也有人喜欢从史书诗词中寻找他的生活轨迹,而常以科学精神来研究解读美食的林卫辉却另辟蹊径,以美食视角还原苏东坡的“吃货”人生,呈现出他把失意生活过出烟火诗意的另一面。

苏东坡的脚步遍及大半个中国,他的碗箸网罗各地美味,在他与父亲、弟弟从四川眉州赴京赶考时,一路行一路吃,写下《鳊鱼》《食雉》等诗歌,“烹煎杂鸡鹜,爪距漫槎牙。谁知化为蜃,海上落飞鸦。”在林卫辉看来,这首诗展现了他爽直的性格,为他的一生写下了注解。美食最能抚慰人心,从京城调任杭州,仕途不顺的他经受着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可当地的美食却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一道道人间美味让他对这座城有了无与伦比的归属感,视其为第二故乡。贬谪黄州时,因当地猪肉便宜,他便写下一个炖猪肉的方子,方法极其简单,却最终演化为了闻名遐迩的东坡肉。南京啖河豚、惠州品荔枝、海南吃生蚝……他走到哪吃到哪,也写到哪,作者追寻他的人生轨迹,深刻解读他苦中作乐的饮食雅趣,令人耳目一新。

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虽然他时常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忧伤,为百姓社稷担忧,也曾陷落在生活无望的困境里,可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总会温上一壶酒,煮上一道菜,从无边暗夜里看到希望的光。他被一贬再贬赶到黄州,虽无法一直乐观,他却及时收拾好心情,看淡看开,写下“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留下了东坡肉、熊白、东坡鱼羹、为甚酥等名肴。在林卫辉看来,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豁达、乐观,既支撑着苏轼的黄州生活,也是对迫害他的对手的蔑视。如果说刚被贬黄州时,他的内心还有一丝慌乱,那么被贬惠州,他早已不慌不忙,他吃不起肉,就买羊脊骨,在书信中得意地传授苏辙啃羊脊骨这一美味。吃不上肉,他便自己种菜,还向学生“传授”戒肉秘诀。再艰苦的日子,都被他过得有滋有味,只因他“对生活永远充满热爱,对困难总是超然面对”。来到当时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更为恶劣的海南,不喜海鲜腥味的他,很快便适应下来,在诗文里笑出了声。《食蚝》一文中,他写道:“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份心境令人感佩,他热爱美食绝非满足口腹之欲那么简单,而是吃出了自己的生活哲学。

人生难能多如意,一碗烟火慰平生。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陷入逆旅,我们不妨跟着苏东坡的脚步,在美食中品味人生、品尝百味,感悟中华饮食背后笑对生活、悲欢有度、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初心。

(李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