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工业催化剂将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研磨、搅拌、成型……在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一款新型工业催化剂已顺利由小试进入中试阶段,这款用于可降解塑料生产的催化剂,预计明年投产后,将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并有望将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是中山大学与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依托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优势,建立起“小试+中试+企业孵化+成果推广”四位一体、专业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技术转化与中试、成果转化与转移、检验检测等业务,助力惠州企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该研究院拥有国家级平台2个、省级研发平台12个,在高性能催化剂、新催化工艺、可降解塑料、节能减排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多项科技成果实现成功转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奖等多个奖项。
产出一批创新性技术、工艺和产品
“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从一块煤到一辆车”……催化剂被誉为石化工业的“芯片”,石化工业领域90%的工艺过程都需要使用催化剂。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在催化氧化方面的工艺上,实现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
走进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一间实验室,只见项目工程师李鸿琦正带领团队技术人员对一款工业催化剂进行研发攻关。操作台上、橱柜内,摆满了颗粒状、蜂窝状等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瓶装催化剂。“工业催化剂是一种中间体,可有效提高原料能效。”李鸿琦介绍,工业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可降解塑料、生物医药等原料生产领域。
李鸿琦团队于2020年开始进行工业催化剂的研发,目前已有不少成果推向市场。其中2022年启动的钒磷氧催化剂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明年投产后,将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并有望将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
“我们在石化新材料等领域深耕多年,在高性能催化剂、新催化工艺、可降解塑料、节能减排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周贤太介绍,该研究院围绕惠州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了仿生催化氧化技术、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净化材料技术、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区级科技项目70余项,产出了一批创新性技术、工艺和产品。
氧化反应是制备下游高分子材料所需原料的关键工艺。针对氧化反应条件苛刻、安全性差、效率不高等关键技术瓶颈,研究院通过催化剂技术革新,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理论突破,将基础研究进行工业化,从而实现了高选择性、低能耗、低碳的仿生催化氧化工艺,目前已应用于制备可降解材料等工艺中。
该研究院在特种润滑材料制备上,也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特种润滑材料质量提升中,往往存在相容性和导热技术难题,研究院从分子层面研究了润滑过程中润滑材料寿命、抗磨、抗震等内容,不仅解决了润滑材料在精密仪器中稳定性、导热性等技术难题,也形成了高效多功能添加剂可控制备技术,并成功实现替代进口产品。
多种形式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近年来,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围绕惠州支柱产业,结合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需求,通过整合中山大学及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研究成果,已从原来单一的石化方向,逐步向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电子信息和生命医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方向发展。
目前,该研究院已建立广东省仿生催化制备精细有机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工业有机废气治理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多个省、市级科研平台,并形成关键技术堡垒和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提供创新服务。
“我们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项目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联合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不断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周贤太说,研究院优先服务惠州及大亚湾企业,专门成立了一支科技服务队伍,深入企业基层一线,带回企业技术难点和痛点等第一手信息,帮助每个研发方向的项目部对接匹配一批合作企业,并要求项目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动研发。
不止于此,研究院还通过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平台等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联合研发中心由工程技术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带领,通过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做技术路线图、做战略规划等,真正将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走深走实走远。”
近年来,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对接企业超过500家,有技术与资金往来的企业超过100家,共建工程技术中心且保持长期合作的有29家。产学研合作金额超过5000万元,创造效益估算超过20亿元。
高水平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通过项目绩效、成果转化、柔性人才等聚才方式,充分利用新型研发机构特点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支专业架构搭配得当、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目前,研究院拥有包括特聘院士、教授、博士在内的近百人研发团队,先后引进博士后23人,培养全日制和在职工程硕士98人。2011年至今,该研究院申请新型专利176件,授权81件。
接下来,研究院将重点推进中山大学(惠州)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围绕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海洋港口物流等惠州、大亚湾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中山大学工科产业平台布局,导入中山大学优势资源到大亚湾和惠州,强化协同创新承接高校、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助力加快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类创新载体建设。
同时,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度挖掘与聚焦“卡脖子”技术;坚持以人才为要点,招才引智,充分发挥人才引领的核心作用,为惠州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智力支撑。
- 上一篇: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