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切实履行“两统一”核心职责
强化资源保障保护 赋能惠州高质量发展

市自然资源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保障产业发展空间。这是惠城区高新科技产业园。

惠州当前大力实施海湾整治及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这是惠东黄埠盐洲岛。

惠州市2024年世界地球日湿地研学暨自然资源法治文化园普法宣传活动在市区金山湖湿地公园举行。

我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这是惠东县宝口镇佐坑村连片的稻田。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惠州市自然资源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重点工作,全力做好土地要素保障,高质量搭建空间规划管控体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力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厚植绿色生态底色,惠州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和保护迈入新征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惠州城市解放75周年之际,我市正迎来发展新机遇。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切实履行好“两统一”核心职责,聚焦自然资源保障和保护两项主责主业,以高效率保障支撑高质量发展,以最严格保护守牢资源本底,为惠州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蓄势赋能。
科学统筹规划
从传统蓝图型规划向治理型规划转变
地处南海之滨的惠州,背山面海,环拥西湖,自然生态要素丰富多样。“半城山色半城湖”这一生动描述,也是对城市山水林田湖海矿资源齐聚的生态禀赋的生动注解。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进程提速,产业和人口的聚集,拥有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优势的惠州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对于惠州来说,如何将空间优势转化成发展实际?通过高站位统筹、高质量规划,实现土地资源要素精准配置是关键。
在顶层设计上,2023年8月,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率先获得省政府批复。“传统的蓝图型规划告诉我们未来的愿景,而现在的空间规划告诉我们怎么做。”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空间规划已从传统的蓝图型规划向治理型规划转变,通过科学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全市划定了生态发展区面积7050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总面积的44%,城市发展区总面积4300平方公里,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及千亿级园区等重点平台的空间资源供给,构建起“丰脊拥湾,山海联动”的“1+1+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有了顶层设计,我市还持续完善中微观层面规划,织密城市建设管控体系,通过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村庄规划的编制指引城市建设和规划落实执行。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力推进典型镇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规划编制工作是重点工作。上半年,该局完成了5个典型镇总规、7个试点镇的镇村国土空间集成规划、50个典型村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在进一步摸清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现状底数基础上,已形成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总体规划、“最美旅游公路”专项规划、重点驿站和X223先行段方案设计等多层次并联开展的规划体系。
下半年,该局还将深入优化惠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持续优化专项规划体系,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典型镇、试点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加快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规划编制工作,年底前完成惠州市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总体发展规划方案和“最美旅游公路”专项规划方案。
可以看到,全市规划管理稳步实现从“看得见”向“管得住”迈入。该负责人表示,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深化空间规划引领和治理,始终聚焦山水林田湖海城兼备的国土空间要素特征,构建完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筑牢“北屏南湾、一江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在高效支撑惠州城市建设同时不断厚植城市生态基底,构建优美城市和优美乡村的空间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惠州。
聚集资源要素
今年1~7月我市土地供应量位居全省第三
土地要素保障水平,直接关系项目的落地速度、建设进度和发展力度。对比周边城市,惠州土地面积优势较为明显。当前,我市正不断聚集优质资源要素打造“3+7”工业园区。如何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支撑?推动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保障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关键。
“好钢用在刀刃上,好地则要给好项目。”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不断提高用地报批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设用地审批效能,针对重点建设项目,主动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切实提高用地报批组卷质量,确保重点项目用地审批早批复、早供地、早动工、早投产。
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局围绕“以高效率保障支持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通过打出“争、挣、奖”组合拳,落实用地指标约1.8万亩,同比增长25.87%。其中争取到省用地指标3000亩专项用于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其起步区建设全部使用国家指标,有效破解用地指标不足瓶颈。
除了用地外,作为海洋大市,如何利用好海洋资源,推动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考验着全市自然资源局人的智慧。该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我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助力重大项目用地用海审批。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办理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有关手续,持续做好重大项目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市土地供应量位居全省第三,其中批复用地约2.7万亩,供应国有建设用地约1.9万亩。推动稔平半岛环岛高速等13个重大项目用地获得国务院批复,推动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二期工程项目等获得用海批复,批准总用海约192.03公顷,其中新增围填海约5.38公顷。
接下来,市自然资源局将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化资源要素保障,对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应保尽保,推动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全力做好“3+7”工业园区及重点项目的土地保障。千方百计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年内实现超2万亩目标。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对新增建设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内供应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筑牢资源底线
全省首创“无人机+执法”巡查遏制耕地非农化
博罗县石湾镇黄西村埔心二村民小组,绿油油的田埂上,田长公示牌详细标明了四级田长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田长职责、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也一目了然。网格田长、村民小组长姚伟喜每周都会围着村里400多亩耕地走一圈,一旦发现有耕地违法行为,就拍照取证上传“巡田APP”。
随着城市建设加速,如何有效解决涉及的线性工程建设、产业园及重大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问题,源头遏制违法占耕是关键,推行田长制成为重要抓手,通过实现耕地保护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好耕地保护第一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
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和粮食主产区之一,惠州于去年印发实施《惠州市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方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和网格田长“4+1”田长体系和责任体系。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市已全面建立“人田对应”关系,全面织牢耕地保护“人防+技防”网络。7个县(区)共划定网格7975个,共设定各级田长9710名,制作并下发巡田“一张图”4044幅,设立公示牌1184个,累计巡田38009次;全市共组织田长培训会83个场次,近6500人参加了培训,全面完成基层田长培训全覆盖。
民以食为天。耕地是城市稳定发展的“生命线”,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也是“百千万工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一直以来,惠州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连续4年耕地保护考核位居全省前列。”该负责人介绍,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保发展和守红线并重,始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全省首创“无人机+执法”低空巡查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问题。
接下来,该局将继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年底前完成全市2.46万亩补充耕地任务,逐步完善且充分发挥“巡田APP”作用,提升全市巡田率,继续用好无人机巡查飞行以及市级卫星图斑监测等科技手段,加强日常执法监督,用“长牙齿”措施整治违法用地。
海洋强市建设
强化综合治理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日前,走进惠东县好招楼湿地公园,只见湖水碧波荡漾,鹭鸟振翅翱翔,海岸线上连片种植的红树林已有一米多高,不少游客迎着徐徐海风在此观鸟游憩……在这里,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呼之欲出,一个集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生态旅游、湿地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即将全新亮相。
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的美誉,发挥着防风固堤、净化水质、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近年来,惠州深耕滨海生态修复,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2017年至今共营造红树林约万亩,打造考洲洋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当前,考洲洋畔鹭鸟齐飞,虾蟹共舞,一幕幕海洋生物多样性美景频频上演,连片的红树林成了各类生物栖居的天堂。
守住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红树林种植修复,我市成为首个获得国家及省级造林奖励指标的地市,共获奖励指标合计1026亩。同时,完成10年期红树林碳汇交易,为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红树林变身“金树林”。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作为广东海洋大市之一的惠州,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281.4公里,拥有海岛162个,发展海洋经济正当时。为此,我市不仅做好海洋生态修复工作,还在推进海洋强市建设方面下功夫,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
该负责人介绍,今年,市自然资源局出台《惠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用海申请指引》,明确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用海的申请条件、审批要求,实施“标准海”供应,简化审批流程,明确海域使用金扶持政策及各海域使用金标准,助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速跑”。同时,推进市级海岸带专项规划修编与海岸带保护管理制度制定工作,建立完善海岸建筑退缩线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海洋资源和生态预警监测能力,防范化解海洋灾害风险。
接下来,市自然资源局将着力构建海洋规划管理体系,提升海洋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海洋专项规划引领,深入推进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修编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海域海岛行政审批效率,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做好围填海项目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衡共赢。
创新登记服务
全面实现“交地即交证”“竣工即交证”“抵押即交证”
今年5月底,喜斯达产业(惠州)有限公司在博罗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并联办理建设工程验收合格证、不动产权证,成功办理了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单位建造房屋)业务,当天上午就拿到了不动产权证。首例“竣工即交证”业务在我市落地。
6月,惠州市盈利高精密五金有限公司陈小姐在惠城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服务窗口,同时领到了《不动产权证》和《国有建设用地交地确认书》,“交地即交证”业务让她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惠州服务质效提升的加速度。
作为企业和市民不动产的“身份证”,不动产权证直接关联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过去,这些不动产权证往往需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办。为解决拿证慢问题,我市自然资源部门通过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网上办理等举措,实施登记流程再造,提高新办证效率,实现“交地即交证”“竣工即交证”“抵押即交证”服务。
“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质量,不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着力解决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创造了群众、企业、政府三方共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交地即交证、竣工即交证、抵押即交证等是惠州市不动产登记工作创新之举,其将不动产登记工作向前延伸至土地供应环节,使企业可提前领取不动产权证书,助推投产加速。
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企业和市民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惠州“交房即交证”惠及项目也在快速增长。自“交房即交证”服务推出以来,全市累计已有311个楼盘参与,共计177542户购房业主享受到了“交房即交证”服务。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增31463户业主实现“交房即交证”。
不动产登记“双提升”行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惠州市重点推进落实的一项政治任务。
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致力于破解群众、企业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难题,该局打破登记申请属地限制,不断深化信息共享集成,大力推行“异地申请、属地受理审核、扫码缴费缴税、申请资料及证书EMS送达”模式,实现了全流程“就近办、网上办、全市通办、跨市通办”,生动实践“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
同时,积极创新落实一系列不动产登记业务模式,以“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扎实推进“不动产登记总对总+金融、民生、法院、税务、纪委、公安、仲裁”等服务,推出微信公众号不动产登记“以图查房”功能和微信小程序“惠小登”服务,加速数字化转型,极大提升了企业和群众良好的办事体验。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通讯员邹铭
本版图片 惠州东江图片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