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千年书院今如何

朱熹赞为“一郡佳处”,徐霞客曾到访

惠州日报2024年10月13日

石鼓书院孔子像。 新华社发

北宋时期,石鼓书院与长沙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公元1187年,朱熹写下《衡州石鼓书院记》,开篇赞叹道:“石鼓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今年8月,“石鼓江山”牌坊在书院前坪广场落成,朱熹的“一郡佳处”被镌刻在牌坊上方。

如今的石鼓书院已成为湖南省衡阳市的文旅地标和城市名片。

位列“四大书院”

衡阳城北的湘江边上,石鼓山横空出世。蒸水居左,湘水居右,耒水横前,三水汇合处,水流撞击石崖,声若鼓鸣,故名石鼓山。

石鼓山的文脉源自大唐。据传,唐元和年间,唐代名士李宽莅临南岳,见石鼓山苍木葱茏,三江环绕,遂结庐于此读书,名曰“寻真观”。当地好学的年轻人听闻李宽在石鼓山上隐居,纷纷上山拜其为师。于是李宽便扩建了山上的屋舍,供学生每日阅经修学。而这个学舍就是石鼓书院的雏形。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赐额“石鼓书院”。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书院,使之成为衡州学者讲学的场所。北宋中叶,宋仁宗再度赐额“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经过多次修缮,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然而不幸的是,1944年书院毁于日寇的炮火,化为一片废墟。万幸石鼓山下的“摩崖石刻”保留较为完整。记者看到,山体上镌刻着从唐至清的石刻20多处,最具代表性的是“西谿”石刻,该石刻为唐代衡州刺史宇文炫所书,已成为石鼓书院的“镇院之宝”。

1965年,此地被开辟为公园。2006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汇聚社会力量,依照清代格局对石鼓书院予以重建并对外开放,2019年9月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如今漫步石鼓书院,人们所看到的建筑,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址上按照清朝乾隆年间的风格重新修缮的。

传承“道南正脉”

在大名鼎鼎的《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朱熹倡导将义理之学、修身之道作为书院的办学宗旨,劝诫诸生勿为科举功名所乱,有志“为己之学”,以达到“明道义正人心”的教育目的,不仅为当时全国各书院所效法,而且对元、明、清历代办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开此处读书堂。”石鼓书院历唐、宋、元、明、清,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设衡阳高等小学堂,弦歌不绝。它始终以藏书之丰、学风之盛、设备之全、经费之足、管理之严、成就之大,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的美誉。石鼓书院的大观楼前坪有一尊孔子塑像。衡阳市石鼓书院旅游服务部部长周旸介绍,石鼓书院已恢复了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每年九月份都会在大观楼前坪举行两个盛大的活动。

锚定“文旅地标”

徐霞客是历史上第一位游览石鼓书院的“专业游客”。如今的石鼓书院已成为衡阳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为迎接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石鼓书院近期启动了广场及书院修缮提质改造工程。游客服务中心、景区生态停车场、石牌坊、文化长廊、八角亭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石鼓书院广场中心花坛的千年古银杏,默默见证着书院千年来的风雨沧桑。七贤雕塑高耸屹立,生动再现了书院历史上各时代代表人物的精神风貌。记者看到,石鼓书院已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认为,包括石鼓书院在内的古代书院的当代发展,可能需要围绕赓续文脉、弘扬传统、创新转化的主线,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因势而为,明确自身的定位,找到努力的方向。无论是与高校结合致力于学术传承交流也好,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也好,以大中小学研学助力体制内人才培养也好,发展文化旅游推出文创产品促进文旅融合也好,或者几方面兼而有之,只要是基于实事求是的调研分析,在今天民族文化复兴的大势下,都能够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新路。(据新华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