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偶像

□龙建雄

惠州日报2024年10月20日

博罗县福田镇徐田古村落风景优美。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苏东坡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偶像,也是国外评选公元1001年至2000年间12位“千年英雄”中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我们视苏东坡为偶像,但他的偶像又是谁呢?如果不出差池,可以列出如下大名:庄子、范滂、陶渊明、韩愈、白居易、欧阳修、范仲淹。在这一众如雷贯耳的大咖中,他们每个人都有闪耀的一面影响着苏东坡。从文学造诣上来看,苏东坡最崇拜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陶渊明,另一个是白居易。有意思的是,白居易本身也特别崇拜陶渊明,苏东坡则对他俩都很崇拜,甚至认为自己是他们的“来生”。从苏东坡不平凡的一生来看,他一边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学,一边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闲适生活,左手陶渊明,右手白居易,把自己的苦难坎坷变成了诗和远方。

“东坡”二字始创者是白居易。白居易曾因写诗遭诬陷,被降职为江州司马,又迁为忠州刺史,这一点与苏东坡的人生际遇十分相似。忠州城东有一山坡,白居易于公事之余,常到坡上植树种花,他将其命名为“东坡”,写过《东坡种花》《东坡种树》等诗篇;“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东坡成为白居易的精神家园。苏东坡经朋友帮助,在黄州城东谋得一块荒地自耕,便有了后来的“东坡居士”雅称。诚然,是苏东坡把“东坡”二字响彻世界。

此心安处是吾乡。白居易晚年归隐洛阳,在《初出城留别》中写道:“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老友王定国从广西受“乌台诗案”被贬归来,苏东坡问侍妾宇文柔奴(即寓娘)那儿苦不苦?得到回答之后,苏东坡感慨:“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很显然,苏东坡和白居易“心安是吾乡”的生活美学高度相似,这不是什么关于故乡、关于乡愁的讨论,而是认为,心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主宰,人生不可随波逐流,但可以随遇而安。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句名言出自苏东坡经典词作《西江月·平山堂》,他路过扬州又来平山堂,深深思念恩师欧阳修的感慨之言。此句是借鉴了白居易的“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东坡深感:恩师欧阳修已然仙逝,诚然一切皆化为虚空,然而活在世间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在梦幻中度日呢?最终,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无。

苏东坡和白居易是陶渊明的“迷弟”,例子实在是太多。白居易和苏东坡对偶像陶渊明的学习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对陶渊明人格的自觉效仿。白居易以“异世陶元亮”自居,自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尤为“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受时代影响和种种限制,白居易对陶渊明的归隐方式有了新认识,他认为,在繁华中保持心灵的宁静和独立,尽量避免外界的喧嚣和纷扰,享受精神上的自由和闲适。

苏东坡写下“我即渊明,渊明即我”“只渊明,是前生”,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创作影响之深。苏东坡曾得到一本《陶渊明集》,“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苏东坡很珍惜读陶渊明的文字。陶渊明“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名句原版本是“悠然望南山”,苏东坡读后写下笔记,指出“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句评语流传下来,“望南山”版本遂绝于世。我们后人有理由相信,苏东坡边学习边仿效偶像,逐渐挖掘出陶渊明及其诗歌最大的文化价值,让陶渊明的形象因此更加丰富、清晰和立体。

苏东坡与陶渊明的隔世之交,在于二人性情和境遇相似。苏东坡曾在寓居岭南时写信给弟弟苏辙,较为详细阐述了他对陶渊明的看法。他认为,陶渊明的诗看起来朴实,其实很华丽,看起来很清瘦,其实很丰满;陶渊明认为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其意是说,一个性格刚直但才能拙劣的人,不会投机取巧,与社会上的人和事物相处多有不合。这既是评价陶渊明,也指明自己有此缺点。在隐逸这件事上,陶渊明主动而为,苏东坡虽有意学之,无奈几次决意定居被贬之地都未能如愿,但结果最终有相似之处。

受苏东坡的影响,苏门学子中许多人都是陶渊明的崇拜者。“苏门四学士”中,黄庭坚对陶诗爱不释手,他很认同自己老师和陶渊明乃隔世知音,在苏东坡和陶渊明诗集时题跋:“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张耒虽然评论陶渊明不多,但诗歌风格更接近陶渊明;秦观被誉为“婉约词宗”,他的词作继承了陶渊明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常常加入生活感悟、社会现实等元素,以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晁补之最推崇陶渊明,晚年归隐齐州,自号“归来子”,隐居地为“归来园”。

偶像如星,璀璨夺目;无限景仰,心生温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