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走公庄
□苗理洁

博罗县公庄镇蓝坪村一片丰收景象。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立冬时节,我走进博罗县公庄镇。初冬的公庄丝毫没有冬的萧瑟,倒像姗姗来迟的秋,因为眼前是一幅幅美丽的秋色画卷。
漫步白沙岗村举目眺望,“田野一片青纱帐”。青葱的玉米地整齐划一,一行行玉米如列队的士兵,准备接受人们的“检阅”并分享它鼓鼓囊囊的果实。风吹过晚造的稻田,掀起一片金黄的稻浪。每株谷穗都弯下了腰,它在提醒劳作的人们:“开镰呀,收割!”
我两年前来过白沙岗,在这里留过影,如今发现这里新植了一片甘蔗林。一垄垄的甘蔗长得比成年人还高,末梢的叶子如散开的鸟羽,煞是好看。走在垄上,似乎感觉空气中都有丝丝甘蔗的清甜。这是一种浅青色且泛着蜡光的甘蔗,惠州人叫它“蜡蔗”。蜡蔗皮软汁多,是人们所说的“果蔗”。在蔗林干活的农妇淳娣告诉我,这大片甘蔗地属村里各户的自留田,近年被一家公司统一承包了,公司给她和其他农户以亩数计付款。公司日常请众人除草、施肥,论劳动日另计工钱,农户满意,甘蔗管理得粗壮肥大,未收割已被外地商家订购一空。原来鲜榨蔗汁是各旅游点推出的绿色健康饮品,销售额很是可观。
年过花甲的淳娣还穿着短袖衫。是呀,十一月的广东,天气一点都不冷。抬眼望去,天空不见朵朵云彩飘过,阳光无所顾忌地洒向大地,湛蓝如洗的天空下,绿油油的田野里一切都在蓬勃生长,我脑海里倏地跳出一个词:温暖。
我喜欢这样情景交融的温暖,这是祥和生活的一种折射,一种人心的满足与惬意。
质朴的淳娣邀请我到她家坐坐,并谦虚地说她家很普通,言下之意村里许多人家的楼房比她家要豪华。淳娣口中的普通在我眼里一点都不普通,这是多少城里人都羡慕不来的田园生活啊。只见小院宽敞明亮,小楼上下两层干净整洁。院里植有荔枝和枇杷,边上有小菜园和养有小鸡的棚子,出门就是养眼怡人的庄稼地。我从淳娣口中得知,她早先跟着孩子们在城里居住,帮忙做家务和照看孙子,但她仍然惦念乡村生活。眼见孙子长大,她征得子女同意回到家乡。家乡空气清新,她种菜养鸡种甘蔗,每天忙碌而开心。正聊着,淳娣侄子富云过来了,送她一包烘焙好的山茶。住在隔壁的富云是种茶能手,一直关照独居的老婶子。听淳娣介绍,富云种有几十亩山茶,销路很好。原来公庄种茶历史悠久,因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公庄山茶入口香醇、滋味绵长而名声在外。
我走出淳娣家,情不自禁用手机拍下目所能及的农家院落。这些年乡村采风,许多景象被我摄入了镜头。这是乡村生态振兴最实际的展现:丛丛竹林和果树花木间,冒出错落有致的楼房屋顶,既传统又现代的款式,可谓美丽乡村现实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生动的画面。
走马公庄,有件事还心心念念,那就是嘴馋梅州围(地名)陈师傅家的月光饼和油酥饼。我不止一次行走梅州围,陈师傅祖孙三代百年传承制作月光饼,他们收获了糯米、黏米、花生、芝麻和蔗糖,用传统的方法,制作了令人垂涎的月光饼。我踏入陈家的院子,院墙角的长春花开得正艳。炒花生、芝麻和蔗糖混合一起的香甜味伴随空气在四周蔓延。我下意识地张望,地下席子晒着田野新收的芝麻,狗子在一旁乖巧地趴着,生怕来人不小心踩着了这制饼的馅料。
立冬时节,陈师傅家已过了中秋的繁忙季,但也没有闲着。夫妇俩用制作月光饼相同的配方,改制小巧的油酥饼。善动脑筋的女主人还给村里过生日的老人制作寿桃。另外,他家还制作艾角、大笼粄。可以想象,天渐冷,辛苦劳作一天的人们泡上一壶热茶靠在躺椅小憩,细嚼慢咽那散发田野原味的油酥饼、艾角,或将大笼粄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花生油煎香,这是惠州人的习惯吃法。毋庸说,齿颊留香,心里的感觉有多么温暖。烟火人间,人们要的就是这温暖呵。
我购买了几盒油酥饼返程,准备分发亲朋好友,顺路到公庄市场购买了新晒的腊肠和腊肉,公庄传统制作的腊味也是不错的。冬日,把温暖带回家,是我此行的目的。
- 下一篇:想起澹台灭明的“行不由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