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首个超大规模智算中心在惠动工

将于2026年投运,助力惠州发展成大湾区算力供给高地

惠州日报2024年12月13日

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开工仪式现场。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黄鑫威 哈鹏 摄

12月12日上午,在位于惠东的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正式动工。该项目规划于2026年建成投运,届时将成为全国领先、超大规模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单体项目。这也是大湾区首个超大规模智算中心。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这意味着惠州正主动积极担当大湾区数字经济策源地,助力大湾区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制高点,在赋能湾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惠州从制造业中心转变为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实现城市能级的华丽转身。

将建成超大规模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单体

数字经济时代呼啸而至,人工智能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也因此,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底座”,智能算力的能力成为各区域锻造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抓手之一。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润泽智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泽科技”)是全国智能算力领域行业领军者。该项目由润泽科技自主设计,采用新一代融合架构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主要为人工智能应用的训练和推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与技术保障。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规划2026年投运,届时将成为全国领先、超大规模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单体项目。

“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是润泽科技在大湾区智能算力产业布局中的关键一环,可通过规模化算力赋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为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打造强劲的AI引擎。”动工仪式上,润泽科技董事长周超男表示,该公司将抢抓机遇,快速布局,持续投入,推动项目加速建设,助力惠州发展成大湾区算力供给高地。

有力提升大湾区新型基础设施水平

智算中心是新型算力公共基础设施。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要达到105EFLOPS。国家的布局得到了多个省市积极响应,启动智能算力中心谋划或建设。智算需求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数字产业化,二是产业数字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投运的算力基建中,通用算力占大比例,智能算力规模小且散,供给远不能匹配需求。

今年5月,《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发布,提出要加快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赋予惠州四大战略定位中,就有“打造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目前,惠州已入选全国“千兆城市”和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第一档)。

“惠州正迎来发展数字经济的最佳时机。”采访中,业内人士和政经观察者们不约而同地得出这一结论。惠州市首席信息官与数据官协会会长易军表示,当前,惠州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呈现出政策支持有力、产业转型积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等特点,正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该项目建成投运后,将为惠州乃至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算力基础设施,有力促进大湾区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支撑惠州乃至广东加快数字化转型。

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已入驻4宗数据项目

“这个项目落地动工显示出惠州对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产业具有较强吸引力。”林江表示,该项目能落户惠州,固然与惠州市政府具有前瞻性的视野、积极主动布局数据产业有关,也与惠州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相对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密切相关。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落地的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是《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提出“双核九中心”的其中一个中心,目前正以“全省重要的云计算产业聚集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算力底座”为目标进行打造。

产业园首期规划面积约2000亩,其中1000亩为数据中心建设区,重点引进规模3万机架以上的龙头数据中心项目。另外1000亩为关联产业配套区,重点引进大数据技术服务、互联网平台服务和智能消费设备制造等产业项目。

目前,园区已入驻5宗项目,其中包括润泽项目在内的4宗为数据中心项目,规划建设约27万机架;另外1宗为中广核惠州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目前,各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记者了解到,为引来“金凤凰”,厚植企业发展的沃土,近年来,惠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每年推出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确保项目能够快速落地;建立“1+6+1”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体系,定期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用地、用海、用工、用能等难点、堵点问题;坚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通过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周六延时服务、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用心用情当好企业“服务员”“店小二”。

惠东县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惠东将对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式”服务,助力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属地政府也将通过入企走访、现场调度等方式,在服务咨询、手续办理、项目建设等方面助企发展。

一场必将载入史册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正在纵深演进。惠州身处其间,正奋勇拼搏,逐梦前行,加速打造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

◎对话专家

智能算力规模壮大推动更多AI应用场景落地

从智能手机大模型训练到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的发展,人工智能带来了产业新机遇,并释放消费潜力,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据工信部9月发布的数据,我国工业、教育、医疗、能源等多个领域算力应用超过1.3万个,各行业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更加迫切地需要以算力设施为代表的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来畅通要素流动、经济循环的“大动脉”。

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对大湾区的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我省智能算力规模的壮大将释放哪些行业的发展潜力?惠州要如何抓住机遇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和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陈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惠州将对相关智能产业产生强大吸引力

《惠州日报》:从区域发展角度分析,惠州推动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落地,给大湾区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林江:智能算力对于惠州乃至大湾区而言,是一个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目前数字技术正发展到数字经济的阶段,建设智能算力中心就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技术平台,无论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还是智慧城市建设,都离不开数字技术平台的支持;二是数字经济是一个高附加值、产业链条很长的产业,大湾区城市群具有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有了技术支持就能更好地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数字产业;三是惠州推动润泽项目落地,意味着惠州正积极努力扮演大湾区数字经济的策源地的角色,惠州的区位优势让智算中心的低时延优势更加突出,这也能让惠州有机会实现华丽转身,打造为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城市。

《惠州日报》:智能算力规模的壮大,有望释放哪些行业对智能算力应用的需求潜力,推动其向惠州落地形成集群?

林江:随着智能算力规模的壮大,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行业都有机会被挖掘出对智能算力的需求潜力。例如,低空经济、智能手机、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先进物流等行业将是可能释放出巨大潜力的行业。

相应地,惠州作为汇聚智能算力的供给基地,将会对相关智能产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推动相关产业向惠州落地形成集群。

《惠州日报》:重大项目落地固然带来利好,如何巩固和发挥项目优势,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是接下来的挑战,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林江:地方政府要满足地方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惠州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汇聚了大量民营企业,他们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助力惠州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力军,惠州要持续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优化,统筹新型基建、科技、金融、产业链等多方资源,鼓励和支持他们结合实际开拓新领域,构筑新优势,让包括大规模智能算力在内的基建资源传递到从事与人工智能或数字经济相关的企业和产业,加快惠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

■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陈澄

增强惠州基础网络和算力设施体系支撑

《惠州日报》: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将给惠州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利好?

陈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大湾区首个超大规模智能算力中心,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资源、运算能力、核心算法共同发展,填补惠州人工智能产业算力中心空白,有助于推动惠州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产业加快发展。

同时,依托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有利于引进数据中心上下游企业和项目,完善惠州人工智能产业链。此外,项目还将助力惠州及周边地区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全面支持超级计算、人工智能、数字政务、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端信息产业应用,为各行各业的数据业务和产品提供服务,助力惠州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目前,惠州软件信息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窗口”。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增强惠州基础网络和算力设施体系支撑,有利于引进芯片、智能传感器等硬件企业,以及工业软件、基础软件、机器视觉、大数据等软件企业,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链,壮大惠州软件信息服务业。

《惠州日报》:惠州发展算力、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陈澄:以算力、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产业机会之一。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4万亿元,11年间规模扩张了3.8倍,预计2030年有望突破百万亿元。国家和广东省都在大力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我省发布的《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44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营收达3800亿元、人工智能手机产量达1亿台以上。惠州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三,手机产量约占全省的10%,加快建设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产业未来高速增长和国家、广东省层面的政策扶持将为惠州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提供良好机遇。

然而,同不少城市一样,惠州也面临数字经济产业人才不足、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有待明确等多重挑战。

今年,惠州出台《惠州市打造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实施方案》,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数据产业、人工智能等产业列为9个重点发展方向,提出到2027年,数字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成为国内重要的数字产业基地。数字化转型实现新突破。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数据要素潜能进一步激活。

可以看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将进一步推动惠州市数字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助力惠州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惠州日报》:项目投运后,将会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场景可以拓展?

陈澄:在应用场景方面,依托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等重点智算项目,惠州可以围绕“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模式,带动重点行业、企业的智算覆盖能力和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如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开展定向合作,共同研发落地行业级智能驾驶智算数据平台。

同时,还可利用算力实现“人工智能+业务场景”等解决生产管理业务痛点的解决方案,如“AI+智能仓储、AI+合规检测、AI+质检”等,有助于中小企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此外,算力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也有较多应用场景。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蔡伟健 邱若蓉 谢宝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