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如泉,渗透心田

惠州日报2024年12月15日

心理咨询师若杉在其著作《停止内耗:过一个不累的人生》中,通过一系列平凡却引人共鸣的小故事,帮助我们识别内耗并找到走出困境的道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巧妙地运用故事阐述深奥道理,使整本书既自然流畅又趣味盎然,令读者更易于理解。

以故事开篇,吸引力倍增。在探讨“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一主题时,作者一开始便用“箫”的故事引入,巧妙地带领我们走进“活在他人模板之下,模糊自我”的心理困境。这使读者在字里行间仿佛看到自己内心的挣扎,宛如在镜子中反射出深处的影像。心理学书籍的开篇用故事引导,不仅有效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枯燥感,更激发了人们深入探寻解决之道的兴趣。这种叙述方式取代了复杂的专业术语,既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自我,又为他们的心理治愈之旅提供了温暖和力量。

讲述故事,远比直白的说教更能激发情感。在“精致化的情感陷阱”一章中,作者借助“尧”的故事,深入探讨了“情绪精致化”的概念,揭示了其背后的真相。通过讲述“尧”的故事,作者让那些习惯伪装和与自我疏离的人们,得以直面内心深处的脆弱。这种叙述方式有效减少了专业理论所带来的距离感,避免了让人感到遥不可及的尴尬。故事的引入不仅容易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也让他们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在困境中心境的微妙变化。

鲜活的叙述和情感的真实流露,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而易于感知,这样的叙事方式,正是让人们在情感的波动中找到共鸣的最佳途径。

用故事解题,比单一理论讲述更能深入人心。在论及“要不要逃离舒适圈”这一充满争议的话题时,书中引入了马克·吐温两次投资失败的故事,让读者明白,所谓的舒适圈,往往是在经历千锤百炼后,才发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和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原本难以理解的理论,在故事的诠释下,变得具体而生动。

故事的魅力在于其潜移默化中引导思考,令读者对深奥道理产生共鸣。通过故事,作者不仅传达了理念,更在情感层面与读者建立了连接。

(徐瑜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