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办成一件事”如何办进群众心坎?

惠州“一件事”实施清单达200余项,走在全国前列

惠州日报2025年01月08日

市民在仲恺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办理业务。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摄

“宝宝出生证等各种证都能在手机上一键办理,简单明了,又快又方便!”日前,惠东居民杨观妹高兴地告诉记者,宝宝的出生证办理和新生儿落户,通过手机APP几分钟就轻松搞定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2024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

目前,包括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在内,共有21件事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事实上,早在2019年,惠州先行先试打造“惠服务·一件事”品牌服务,开始了“高效办成一件事”探索。目前,惠州“一件事”实施清单多达200余项,走在全国前列。

实践多年,惠州“高效办成一件事”成效如何?伴随数字经济的兴起,如何赋能推出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让高效政务服务走进群众心坎里?

01

集成办事

实现从“多次跑”到“高效办”

“以前给员工办理退休,至少来回跑三四趟,费时又费力。”廖女士是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一家科技公司的人事专员,她平均每月至少要为公司员工办理一宗退休事项。

“退休‘一件事’推出后,我不需要再频繁跑窗口了,省心了不少。”廖女士竖起大拇指点赞。

同样点赞的,还有市民严先生。

“以往企业办理水电气网报装要跑多个部门分头申请,推出联合报装服务后,1天就能完成全部报装事项。”严先生在咨询水电气网报装时,惊喜地获知自己足不出户就可以办成。随后,严先生登录广东政务服务网填报了一次资料,不到5个工作日事项全部办结。“太方便了,轻轻松松就把事情给办成了。”

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教育入学“一件事”、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近年来,惠州很多关乎企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务服务项目,实现了从“多个部门来回跑”到“一件事高效办”。

什么是“高效办成一件事”?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企业和群众角度出发,将需要多个部门或跨层级办理,同时关联性强、办理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优化、材料简化,成本也接近于最小化。

“这意味着,企业和个人办理这些事项可以实现‘三个一’,即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审批协调服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办事人来说,从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等方面有效降低办事成本。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群众在网上“高效办成一件事”,惠州已将各类“一件事”事项集成到广东政务服务网。

“办事企业或群众只需要登录该平台,可以自行按提示提交材料完成申请。”该负责人表示,借助该平台,办事人员可以线上提交或在窗口提交资料,真正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

02

探索优化

“一件事”实施清单达200余项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根据省里学习浙江经验的要求,我市就开始探索“一件事”一次办。

2019年5月,浙江省梳理并公布了34项公民“一件事”和19项企业“一件事”,涵盖群众出生、上学、就业等10个方面以及企业登记开办、生产经营、清算注销等方面。广东紧随其后,要求各地市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实施“一件事”一次办。

“我们聚焦政务服务的高频事项与重点环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全力打造全周期办事新模式。”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通过对接全市业务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广东省大数据中心惠州分节点、电子证照系统等信息化平台,集成了各类碎片化信息,建成“惠服务·一件事”主题式集成服务系统。

该系统以高频民生事项和涉企事项为重点,通过梳理跨部门协同办理事项及事项服务指南,做到“一次性告知、一套表申报、一个窗受理、一次性办成”,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例如,“企业开办”主题服务,通过链接“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办事人可一次申办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员工参保登记、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等环节。用户只需在网上“一表填报”,审批后即可“一窗通取”,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让法人办事“少跑路”。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全市实现1120个“一件事”主题线上导办服务,647个“一件事”主题线上线下申办服务,累计办理“一件事”主题服务超5万宗,实现群众办事少跑腿、好办事、更便捷。

此后,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数据赋能下,包括惠州在内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探索持续深化。

2024年初,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提出“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度重点事项清单,共推出13件“一件事”。202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度新一批重点事项清单》的通知,推出8件“一件事”。“高效办成一件事”有了全国标准。

“历经两年多的整合优化,截至目前,包括国家标准的21件‘一件事’,我们的‘一件事’实施清单达200余项。”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在我市“一件事”实施清单看到,其中个人事项包括公民婚育“一件事”、公民身后“一件事”、灵活就业“一件事”等;企业事项包括开办饭店“一件事”、开办月子中心“一件事”、企业简易注销“一件事”等等,覆盖面十分广泛。

“其实,‘一件事’服务是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比如,我们创新推出的‘不动产+N’服务。”仲恺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古嘉怡告诉记者,2022年5月,该中心联合仲恺高新区自然资源分局不动产登记中心、仲恺供电公司、仲恺供水公司、仲恺深能燃气公司,在全市率先推出“二手房转移登记+水电气过户”联动办理服务。2024年,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过户”联动办理服务。

目前,仲恺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共推出“一件事”74项。其中,个人“一件事”32项,企业“一件事”42项。

03

数据壁垒

工作人员“代跑动”换群众便捷

“高效办成一件事”实施的背后,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专业人士介绍,“一件事”办理的理想状态是通过数据共享,实现各部门间的纵向串联、横向并联,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以残疾人服务“一件事”为例,由省直部门建设统一业务平台,通过并联审批、数据共享等方式,将残疾人办新证、换领、迁移、就业帮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等10多个事项集成联办,真正实现了“一端受理、一次办理”。

然而,记者走访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仲恺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发现,并非所有的“一件事”办理都能如此“丝滑”,有的“一件事”的实现,依靠的是工作人员的“代跑动”。

究其原因,是我省信息化走得比较前,各部门建立了自己的系统。然而,“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了许多部门的业务,各部门的办事系统如果不打通,就会形成数据壁垒。

“系统不打通,后面的部门就获取不到前面部门的审批结果,只能依靠工作人员自己去沟通。”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例如,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涉及到10多个部门,包括住建、交通、银行等。由于各部门系统未能打通,尤其是银行系统数据难以共享,各政务服务中心只好“另辟蹊径”,建立沟通工作群。服务中心收了件之后发给各部门,由各部门核查好涉及自己的信息,然后再由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汇总录入。

“数据壁垒给我们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仲恺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业务骨干马琴琴说,他们收到件后,在各个系统录入了信息,审批结果出来后也不会自动提醒,只好人工及时跟进,等前面的审批结果出来后,赶紧在下一个部门的系统继续录入信息,进行下一步审批……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仲恺高新区“一件事”服务走在全市前列,但背后却是以工作人员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便捷指数。

数据的壁垒,不仅给政务服务工作人员增加了大量工作,也给群众带来一些不便。“比如需要填更多的表格,时限可能会更长。”马琴琴说。

值得一提的是,江浙地区的“一件事”,是由省直接统筹推动,从源头上解决了数据共享问题。“数据时代,先行地区阻碍更多,后面推行信息化的地区,反而有了后发优势。”业内人士感叹。

04

破解难题

办好“一网共享”平台 群众畅享“丝滑”服务

面对多部门数据壁垒,为进一步解决数据共享安全问题,我省也在探索突破。比如,依托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来核验当事人身份信息,基于当事人主动授权调取数字空间证照信息,通过数据回流等方式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部门间业务数据共享。同时,省直各部门也在努力统筹全省“一件事”的推动。比如,省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牵头新建系统支撑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省卫生健康委依托“粤省事”APP集成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所涉及的5个部门9个事项一次办结。当然,各部门系统之间数据壁垒的完全突破,仍需时日。

“公共数据只有实现流动,才能产生和释放其价值。”在日前举行的惠州市数据要素大会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说。

针对广东面临的数据壁垒难题,汪玉凯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突破:一是创造新需求、新场景,进而倒逼相关部门共享数据;二是进一步优化政务职能配置,最大限度减少部门间职能交叉,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解决数据不能共享难题;三是推动技术变革,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倒逼部门适应新技术要求。

事实上,各级政府对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特别是数据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

2023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提出全面深化“数字政府2.0”建设,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2023年底,国家数据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2024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要提高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公共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

我市紧密衔接国家和省数据工作部署要求,着眼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促进数据共享,打破数据壁垒。

数据要“供得出”,得摸清“家底”。我市大力推动公共数据“应汇尽汇”,启动了市政府部门职能清单和数字资源清单梳理。目前,已完成第一批20个部门清单梳理和启动第二批10个部门清单梳理工作。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市“一网共享”平台已归集资源目录超9000类,归集数据超65亿条,开放数据集超5600个。

为推动数据“流得动”“用得好”,惠州探索出自己的模式——以需求为牵引,协同首席数据官单位共建各类基础库和专题库,支撑各类应用场景落地,目前已建成3个基础库和8个专题库。其中,2024年新增法院执行、人才服务、行业联动(社区管理)等专题库建设,已汇聚1185.21万条数据。

在市“一网共享”平台,全市累计完成数据共享订单超4600个,接口调用超8.6亿次,落地了社会救助、失业金申领、商事登记等多个应用场景。

相信不久的将来,惠州群众能享受越来越多流程更优化、填报更简单、审批更快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

什么是“高效办成一件事”

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企业和群众角度出发,将需要多个部门或跨层级办理,关联性强、办理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优化、材料简化,成本也接近于最小化。

“这意味着,企业和个人办理这些事项可以实现‘三个一’,即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对办事人来说,从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等方面有效降低了办事成本。

他山之石

浙江宁波

整体设计推动业务办理“一网通办”

浙江省宁波市是最早探索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的城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探索了首创无证件(证明)、公证E通、企业注销等系列改革实践成果。

为贯彻落实国家“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宁波制定并印发了《实施方案》,包括了六大任务20条举措。“20条”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聚焦企业群众办事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全过程创新、整体性创新。

首先,《实施方案》从整体设计入手优化拓展办事渠道,整合“掌上办”“窗口办”“就近办”“热线办”等线上线下服务资源,满足企业群众多元化渠道办事需求。包括高标准推进“一网通办”,实现办事申请“一次提交”、业务办理“一网流转”;推动高频且相对简单的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理,打造“15分钟办事圈”。

其次,《实施方案》以数字赋能的方式,综合提升服务效能。全过程优化政务服务方式,探索智能审批,优化智能预填、智能预审等服务,更好地便利企业和群众高效办事,包括推动电子印章互通互认,扩大应用领域等。

■策划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袁畅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游璇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