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记者深入技工院校、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采访4位女工匠

匠心筑梦 绽放芳华

惠州日报2025年03月07日

康婷霞(右)和王晓静。

黄丽。

龚燕娴。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惠州日报记者深入技工院校、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采访4位女工匠。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也是技术能手、车间“铁娘子”、乡村工匠。她们自信又独立,温柔而坚韧,用智慧和努力不断突破自我,用汗水和坚持浇灌梦想之花,在工作和生活中闯出了一片天,绽放着属于自己的芳华。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聆听她们的故事,感受她们的力量。

技术能手康婷霞和王晓静:

专业不分男女,凭实力说话

“50多组选手中,我们是唯一一组两个女生搭档的,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说起去年年底参加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一举获得该竞赛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飞行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向)赛项职工组一等奖的经历,惠州市技师学院电子工程系的教师康婷霞和王晓静颇为自豪,“专业不分男女,只要我们专注于提升自身的能力,就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康婷霞是甘肃人,出生于1985年,王晓静是山东人,出生于1989年。两人此前并不认识,但工作经历却很相似。康婷霞和王晓静均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惠州的不同企业担任研发工程师,先后于2016年和2023年入职惠州市技师学院。

几年前,无人机兴起的时候,学校安排康婷霞调研开设无人机专业。在此过程中,她得知省里组织的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选拔赛有无人机相关赛项,便抱着“学习交流”的心态报名参加了,“没想到顺利通过省赛,获得了参加国赛的机会”。经过积极的备赛,她于2022年获得了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飞行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向)赛项职工组三等奖的成绩。

这一成绩给学校和康婷霞带来莫大的鼓舞,去年学校安排康婷霞和王晓静组队参赛。康婷霞教现代电子制造技术,王晓静则教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两人专业互补、相互配合,再次通过省赛选拔,获得了参加国赛的资格。“我们白天要上课,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来准备。”王晓静说,她们一边恶补理论知识,一边加强实操训练,“我们把比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都演练了一遍,反复拆装无人机,内六角扳手都拧滑丝了。”

尽管她们的专业背景与无人机专业不完全吻合,但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参赛经验,最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不管女性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应该坚持和积累,专注于提升自己,凭实力说话。”

2022年人社部在全国技工院校推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康婷霞和王晓静等教师也经常要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此次在全国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既是对她们技能水平的认可,也将进一步激励学生学好技能,“接下来我们会进行全面总结,将比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以赛促教。”

车间“铁娘子”黄丽

以高度责任心当好钢构件质量控制员

走进位于惠阳区平潭镇的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钢构”)二车间,只见在智能设备的辅助下,工人们在各自岗位进行运料、切割、焊接等工序,加紧生产不同类型的建筑零部件。报检员黄丽穿梭其中,检查不同订单的产品,填表、沟通、报检……一丝不苟地当好生产车间“质量控制员”。

黄丽是一名川妹子,2011年到中建钢构应聘,成为一名桁车工。她的丈夫比她早几年入职中建钢构,从事焊接工作,“想着夫妻俩在一起,工作生活都有个照应。”

桁车工主要是依托桁架在空中操作桁车,吊装、运输物料,是一个需要高度责任心的岗位。黄丽心思细腻,深知高空的一个微小的不当动作,就会给桁车吊钩下的工友带来致命的伤害,于是工作时全神贯注,无数次专注地重复着提醒、起吊、运输、放下的动作,做到零差错、零事故。高空作业认真负责的黄丽,被工友称为车间里的“空姐”。

2018年初,恰逢公司设备技改,桁车改为地操,黄丽转岗为车间报检员,先后负责车间三工段、二工段重钢线的构件报检工作。

重钢构件结构复杂、过程控制点多,对黄丽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她怀揣着强烈的责任心,学习识图、了解规范,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积极主动与车间质检、三检人员沟通学习,从生疏到熟练。

说起黄丽的认真负责,工友们纷纷点赞。中建钢构二车间主任陈海雷表示,黄丽每周汇总工作过程反馈的质量问题,分析原因,对工序各环节进行交底、宣传并贯彻落实,不断要求改进,保障了钢构品质和按时交付。

黄丽所在车间以男性为主,作为为数不多的“铁娘子”,她被推荐担任公司女工委车间联络员。从车间“铁娘子”到女职工“贴心人”,黄丽一如既往秉持认真细心的态度,积极了解公司女职工在生活生产上的需求,反馈并推动落实。

乡村工匠龚燕娴

经历一番寒彻骨,得来山茶扑鼻香

连日春雨后,茶树吐新绿。在广东省“十大茶乡”之一的博罗县柏塘镇,新陂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合伙人龚燕娴一早就到茶园里查看春茶生长情况,“你看,新长出的嫩叶多漂亮,像这种两叶一芯的,就达到春茶的采摘标准了。”

春茶,是茶树经历寒冬后在春天焕发的生机。龚燕娴亦如这春茶般,面对生活磨难和创业困境,保持坚韧和积极的态度,终于迎来新的希望,收获浓浓茶香。

2014年,24岁的龚燕娴经人介绍认识了丈夫王伊军。两人结婚刚半年,王伊军就被诊断患上重病。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龚燕娴感觉天都要塌了,身边的一些亲友也劝她“趁还没孩子好聚好散”。

“说实话,当时我是很纠结的。”龚燕娴说,“他生病已经很难受了,如果我再离开,他会更难。”最终,龚燕娴顶住压力,决定和丈夫一起面对。

考虑到手术之后的王伊军无法在外工作,夫妻俩选择回到王伊军的家乡博罗县柏塘镇新陂村,和男方父母一起打理自家的10多亩茶园。

“刚回来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龚燕娴娘家在博罗石湾,茶树都很少见,更别说采茶、炒茶了。于是,她便跟着家公家婆一起到茶园采茶,帮忙烧火炒茶,边干边学。

妻子的支持,让王伊军暗下决心“绝不能辜负她”。他一边调理身体,一边琢磨如何发展山茶事业。2015年,柏塘山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让夫妻俩对发展山茶事业更有信心了。他们成立了合作社,坚持生态种植,精心制茶,打造“粤春晓”茶叶品牌,决心把新陂山茶的质量提上去,以品质打开销路。

他们坚持统一售价,通过外出参加展销会、在朋友圈推销、开网店引流等方式推销自家的茶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渐渐打开了销路,几年下来,茶叶从原来“卖不出”到“不够卖”。龚燕娴也从“种茶小白”到种茶能手,并于2021年获评首批惠州市“乡村工匠”中级职称。

也是在2021年,新陂村获评省级“一村一品”茶叶专业村,通过政府资金扶持,龚燕娴和丈夫带领合作社抓住机遇,购买制茶先进设备,扩大产能,提高茶叶品质。如今,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超300亩,年销售额也从2015年的3万元提升到去年的150万元。

事业发展顺利,原来治病欠下的债务还清了,生活也越来越好。2022年搬进新建的三层楼房,2023年儿子出生,2024年买了新车……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龚燕娴说着说着不禁红了眼眶,过去10年有多难,只有她清楚。

苦尽甘来,龚燕娴和丈夫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新规划:拍摄视频宣传推广柏塘山茶、研发深加工产品提高山茶附加值,把合作社做强做大带动社员增收致富。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香金群 侯县军 实习生曾庆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