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九龙峰旅游区上围村立足生态优势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信号通了 茶香浓了 山村变了

惠州日报2025年10月22日

惠东九龙峰旅游区上围村千余亩毛叶茶种植与维护基地。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初秋的清晨,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上围村的西华山云雾缭绕,茶香弥漫。村民老李站在新建的通信基站下,与在深圳工作的儿子顺畅地视频通话。“以前这山头信号时断时续,游客找不着北,生意也受影响。现在不一样了!”他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这一看似普通的变化,背后是上围村乡村振兴之路上的重要突破。

过去一年,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惠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的合力推动下,上围村紧扣“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文旅兴村”的发展主线,逐步破解基础设施发展瓶颈,唤醒“沉睡”资源,积极探索茶旅融合的振兴新路,展现出富有上围特色的乡村发展图景。

毛叶茶回甘香甜风味独特,被誉为茶中珍品

走进上围村,犹如步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西华山主峰(金光龟顶)海拔794米,背靠广东省古田动植物资源保护区,与大南山主峰牛皮嶂遥遥相望,其间是15公里的丘陵地带,惠东的母亲河——西枝江蜿蜒穿流而过。距离海岸线直线约35公里的独特地理位置,使西华山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独特的微海洋气候。

上围村位于惠东县城东北16公里处,隶属九龙峰旅游区,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014人。这里拥有1960亩耕地和8000亩山地,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然而,长期以来,村民多以外出务工和传统种养为主,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2024年村集体收入虽增至10万元,但发展潜能远未释放。

转机,源于一片独特的叶子——毛叶茶。

2015年,在响应县政府桉树改造项目期间,发现了西华山大面积珍稀的野生大叶仙毫毛茶。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金基强博士、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乔小燕博士等专家研究鉴定,该茶种富含可可碱,咖啡碱含量极低,茶汤回甘香甜、风味独特,尤其适合对咖啡碱敏感的人群,被誉为茶中珍品。

“这是在惠州乃至全国都极为特异的茶树资源,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稀有资源。”金基强博士在2024年底举行的“毛叶茶原生境保护点”挂牌仪式上强调。

惠东鼎高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成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一珍贵资源的主力。该公司在西华山海拔500至730米之间的原始生态林环绕处,建立了千余亩毛叶茶种植与维护基地,年产量可达万余斤,直接带动周边百余名村民就业。

“我们坚持生态种植理念,每棵茶树间距保持在2米以上,给予其充分的生长空间,像大树一样自然生长。”惠东鼎高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松兴介绍,依托西华山独特的微海洋气候和优良生态环境,他们致力于打造高端、健康的茶产品。

除了茶叶,上围村还种植沃柑三百多亩、瓜果蔬菜百余亩,拥有横岭背水库、白露凹水库、上围小学教学点等闲置资产。西华山的赖粉坑瀑布、西华古寺、回音蛇、丝牛蛇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点缀其间,村内建于1840年的李姓祠堂,每年正月十五举行巡游等民俗活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亟待开发。

建设通信基站,实现山村信号全覆盖

发展的突破,始于基础设施短板补齐。

“交通不便、信号不稳,曾是制约发展的两大‘拦路虎’。”上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振轮说,以前游客来游玩,购买农产品想扫码付款都得去村口,不少生意就这么黄了,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这一困境在今年8月迎来了转机。

在挂钩帮扶单位惠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的协调下,移动公司进驻上围村,全力攻坚通信信号覆盖难题。8月9日,4.5公里光缆铺设完成;8月11日,新建的微小通信基站正式开通。西华山生态园及周边区域长期存在的信号覆盖不足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全村通信信号全覆盖。

“信号通了,信息流就活了,发展的思路也自然开阔了。”李振轮感慨道。与此同时,全村实现通电、通网络、通电视信号“三通”,道路硬底化工程也在持续推进,尽管约21公里的村内道路和机耕路待硬化,但“血脉疏通”已初见成效。

硬基础逐步夯实,软合作也在深化。面对自身发展的技术和资金瓶颈,上围村积极探索“村企合作”模式,与鼎高茶业等企业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2024年,上围村将中央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入股鼎高茶业,每年获得稳定收益约3万元。2025年,村企合作经营收入达10万元。此外,通过帮扶厂房等项目,村集体也获得了约4万元的年收益。

“这是一种多方共赢。村集体获得稳定收入,企业获得发展支持,村民也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李振轮表示,企业优先雇佣本地村民参与茶园管护、茶叶采摘等工作,村民日均收入可达一百多元。

目前,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村民自发参与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茶企的带动模式以自主种植和雇佣务工为主。“我们需要先成功试种,确保品质和口碑,再审慎推广,避免盲目扩种带来风险。”惠东县茶业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串点成线,茶旅融合激活新潜能

站在新的起点上,上围村乡村振兴的路径愈发清晰:以生态为基底,以特色产业为引擎,以文旅融合为翅膀。

“我们的目标,是将大叶仙毫毛茶打造成惠东县独有的农业‘金名片’。”李松兴展望未来,公司计划进一步扩种和改良毛叶茶1000亩,力争年产量提升至5万斤,让这一健康佳茗香飘更远。

对于上围村整体发展,李振轮有着更全面的规划。“从短期来看,盘活现有资源是较快产生效益的方式。”李振轮说,上围村将加快盘活横岭背水库、白露凹水库、上围小学教学点等闲置资源,通过发包租赁提升村集体收入。

从长远来看,上围村计划通过土地确权、土地流转等政策实施的契机,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本村种养能手扩大种植规模、鼓励外出人才回乡发展、引入种养专业户等方式,结合实际推动专业合作社建立;另一方面,在资金、土地等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设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李振轮解释道。

在文旅方面,上围村曾规划打造“一河两岸”骑行路线,串联茶园、农场、祠堂、瀑布等节点,形成集观光、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农旅融合观光带。“之前已有深圳的设计院完成了初步方案,可惜后来方案搁浅了。但我们始终相信,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村干部透露,随着基础设施改善和知名度提升,重启该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完善村内公共文化设施,如建设老人活动中心、修缮更新已损坏的篮球架及健身设备等,也都在规划之中,旨在提升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方向明确,信心坚定。”李振轮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凝聚村民共识,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规划落地,通过产业发展、环境改善、文化振兴,让这个古老的村庄重新焕发活力,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信号通了,茶香远了,山村变了。在惠东的青山绿水之间,上围村正以其苏醒的脉搏和坚定的步伐,迎接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未来。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