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累计入驻我市中介超市的中介机构已达1351家。 《东江时报》资料图片
东江时报讯 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张春芳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副司长李聚合带队到惠调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东时记者了解到,惠州通过建立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入库数据量达5.4亿条,在加强信用监管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李聚合说,惠州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可为国家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入驻中介机构1351家
据介绍,早在2014年,惠州按照“网络为主,实体为辅”的建设思路,以运用信用手段解决“红顶中介”“中介不中”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市县一体,实体平台与虚拟空间融合,“宽进”与“严管”有机统一的“互联网+信用”中介超市。综合运用信用准入和信用监管制度,促使中介机构公平入驻,高效服务、有序竞争。
目前,累计入驻中介机构1351家,增长近10倍,专业资质涵盖41类1598种,其中甲级专业资质1554种,资质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已成交业务突破10000宗,成交金额达3亿元以上,财政资金节支率达到30%以上。
特别是以信用为主要标尺,组合运用“奖、限、停、退”等措施,1031家中介机构享受“绿色通道”优待,443家因未提供合格的信用报告被要求补正材料,53家中介机构因不良信用记录被挡在门外,发出 “信用警告”323次,撤销中选资格近200次,暂停60家企业1~3个月不等的服务资格,近10家中介机构被拉入“黑名单”并清退,达到了“数量增加、质量提升、范围拓宽”的中介机构治理效果,有效解决“红顶中介”“中介不中”等“顽疾”。
44家粮油企业进驻溯源系统
“为了加强粮油质量的全程溯源监管,推动信用惠民,惠州市在广东省内率先建立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通过二维码将粮油食品在生产加工、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等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监管者,运用信用评价方法,全程实行信用监管,让广大群众吃上“信用粮油”。粮油企业一旦失信,其处罚记录不仅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记录,还将清除出二维码系统。
目前,全市共有44家粮油企业136个产品进驻粮油二维码溯源系统,全市院校食堂使用粮油溯源产品的比例达到80%以上,为广大群众的舌尖上的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信用防火墙”。
探索设立信用资产交易所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惠州搭建“互联网+税收+金融—微众税银服务平台”,税务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实现与签约银行信息的交互对接,利用纳税信用信息,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的在线申请、在线授权、在线评估及在线授信等服务项目,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为30万元。通过“税银互动”,惠州为254户纳税人提供了34226.9万元贷款。
据介绍,惠州下来将创新发展信用服务业。例如探索设立信用资产交易所,实现信用资产的登记、确权、流转、交易、结算服务;探索建立信用便民仲裁机构,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开放、便捷、丰富的信用信息服务。
同时,创新开展综合性试点示范。实施信用示范县(市、区)、示范镇(街道)和示范村创建工程,纵向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形成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与发展路径;开展重点领域专项试点示范,推进在金融信贷、税收缴纳、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工程建设、电子商务、招标投标、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的专项示范工程建设,部门联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