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资料记载,入清以来,繁华的水东街遭遇了多次灾难,如兵灾、火灾,最严重的是抗战时期遭日军轰炸,但水东街不可撼动的商业地位,使其很快得到恢复。
1
康熙年间兵灾
康熙十五年(1676)正月,清朝尚之信(尚可喜儿子)征潮大军退保惠州;二月,反叛清朝的刘进忠与郑经(郑成功儿子)部将刘国轩、何纠集二十余镇兵马围攻惠州府、县两城,日夜炮焰熏天,喊声震野。后来尚之信奉命割惠州与郑经结盟,郑经退回台湾,为害惠州长达三十余年的兵灾宣告结束。当时地处府县二城之间的水东街商铺,在这次战火中大部分遭到焚毁,剩下部分被散兵游勇占据。康熙十六年八月,归善知县孙耀祖到任,招回避乱流亡商民,驱逐占据水东街店舍的散兵游勇,修复水东街恢复繁荣。
2
道咸年间火灾
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归善东平一坊火灾,大火自西门城关口烧至包公巷,焚毁铺户数百间;咸丰四年(1855)正月,东平一坊再次火灾,焚毁铺户数百间。为了加强了水东街的商行店铺管理,官府以包公巷为中心,将水东街划分为东平一坊东平二坊(今水东西路和水东东路),分别选出责任人负责该坊的社会治安和安全防患工作。
3
抗战年间兵灾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省政府和国民党省党部急忙后撤到粤北的曲江、连县一带,日军驻扎在石龙至增城之间,并截断了东江和广九铁路、惠广公路的联系,惠州即成为东江流域重要的抗日交通运输线和物流中心。在此期间,水东街遭到日军多次轰炸,炸毁和焚烧的店铺达200多间,但商民很快将其修复营业。
(以上内容摘自何志成《民国时期惠州城镇工商业活动》)
七嘴八舌
网友“姑山玉塔”:水东街是惠州商业发源地,商品主要靠水路运输,修复水东街,除了保留明清时期留下的骑楼建筑风格外,还必须保留码头(包括两个货运和两个客运渡口)。有了这么厚实的历史文化底蕴,试问,哪个地方能够与水东街相比呢。
网友“惠州虎豹”:我个人认为,此次水东街整治是势在必行的,据我几个水东街原住民的朋友讲,他们是真的希望快点搞。我仔细看了这个公示,方案是修旧如旧,保留老历史、老文化。通过整治,将提高水东街的附加值、文化底蕴,期待整治后的水东街!
网友“苏堤清风”:只是希望尽快完成,尽快建好,已经拖得非常久了。
网友“chen 880”:水东街可以说是我小时候的欢乐园,想想他以前的样子,再看看现在,唉……
网友“莫家恩”:刚来惠州时,是和老公拍拖,零几年的时候。坐在老公单车后面由东平沿江路穿过水东街,再绕着康帝后面那条绿树成阴的路,然后进入西湖,感觉好惬意。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汽车,水东街的建筑还全部是旧的。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东江时报》首席记者李向英 记者冯丽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东江时报》记者朱金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