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桥几许 堪作人间水墨图

2018年08月24日东江时报都市圈
字号:T|T
从环城西二路拐入一条通往丰湖书院的堤路,湖岸曲折悠然,湖光烟岚满眼,这条堤,便是陈公堤。陈公堤中,有明圣桥。

从环城西二路拐入一条通往丰湖书院的堤路,湖岸曲折悠然,湖光烟岚满眼,这条堤,便是陈公堤。陈公堤中,有明圣桥。

烟霞桥。

烟霞桥。

西新桥。

西新桥。

拱北桥。

拱北桥。

圆通桥。

圆通桥。

九曲桥。

九曲桥。

花洲桥。

花洲桥。

惠州西湖将再添一座桥。根据市园林管理局近日公示的《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草案),2020年前拟恢复新增22处景点,这其中包括复原 一 座清代古桥——— 横槎桥。

横槎桥只是惠州西湖众多桥之一。自古以来,惠州西湖以五湖、六桥、八景而著称,其中,“六桥”指的是西新桥、拱北桥、圆通桥、迎仙桥、烟霞桥、明圣桥。除了历史上著名的“六桥”,还有各式各样的桥横波惠州西湖。据民国张友仁《惠州西湖志》统计,民国时期惠州西湖有桥20座。新中国成立后,惠州西湖又陆续添加九曲桥、枇杷桥、百花洲桥、偃龙桥、新圆通桥等桥梁。

惠州文史学者杨志坚认为,惠州西湖的桥,有的具有近千年历史,有的为现代建筑,大都体量适宜,与湖山洲渚融为一体,连通景点,亦延伸了游人对幽深秀邃西湖山水的无限想象空间。

西新桥

惠州西湖第一桥

已有900多年历史的苏堤,是惠州西湖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大多数进入惠州西湖的游客,是从苏堤开始的,然后漫步踏上“惠州西湖第一桥”西新桥。

西新桥是惠州西湖著名的 “苏迹”。苏东坡寓惠时期的惠州西湖,“广袤十里”,颇具规模。由于惠州城四面环水,乡民出入极为不便,在平湖门到西山之间的湖面上,原有丰乐桥的长桥,水面较宽,桥所用的一般木料又容易腐烂,因此 “屡修屡坏”,有些割草妇女还从桥上掉进丰湖里。

既没有实权也没有积蓄的苏东坡,为惠州百姓办好事的热情没有消弭。北宋绍圣二年(1095)九月,苏东坡给惠州太守詹范提供了一个方案:在平湖门和西山两端各筑一段堤,堤中造桥,而造桥的木料全部改用罗浮山的坚硬如铁的石盐木 (柚木),桥上再“架飞阁九间,壮其势于上”。当年十月,“两桥一堤”(苏堤、西新桥、东新桥)开工,整个惠州城变得热闹起来。苏东坡把皇帝赏赐的一条腰犀捐出,他还给远在筠州的弟弟苏辙写信游说捐款。苏辙为在贬谪的困境中仍为百姓做好事的哥哥而感动,于是让夫人史氏将皇宫赏赐的数千黄金钱捐出。北宋绍圣三年(1096)六月,苏堤、西新桥和东新桥最终落成。

苏堤和西新桥的建成,使惠州西湖东西两山之间得以沟通,难掩激动心情的苏东坡作《两桥诗·西新桥》咏之:“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苏堤上的西新桥,以“坚完宏伟,观者咨叹”的气势成为惠州西湖六桥的“第一桥”。

此后,苏堤和西新桥“修而圮者屡矣”。1983年,古老的西新桥迎来了新生。由于市区生活、生产废水和湖区内搞建筑而流失的泥砂不断流入西湖,致使湖床日益淤浅,湖水上升到几乎淹没桥孔,丰湖和平湖之间不能通舟。当年的西湖建设委员会于是在水下重筑桥基,加高桥拱1.1米至1.5米,并以混凝土和花岗石块按原样重建了西新桥。至此,苏堤和西新桥在往后再没有太大的变动。

每逢节日良辰,苏堤和西新桥游人如织,这恐怕是苏东坡在世时始料未及的。

拱北桥

西湖出水五眼桥

西新桥号称是 “惠州西湖第一桥”,无疑是沾了北宋大文豪的光,其实,西新桥建成之时,苏堤北面、平湖北端的平湖堤和拱北桥已经出现有数十年了,“资格”更老。

平湖堤和拱北桥没有出现之前,西湖与东江直接相连,西湖水随东江水涨落而涨落,给城里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北宋治平三年(1066),惠州知州陈偁在平湖北、朝京门外筑堤捍水,叠石为桥。据张友仁《惠州西湖志》记载,陈偁“领州经画,筑堤截水,植树为径二百丈,石为水门,名称陈公桥,又名拱北桥。”围西湖筑堤,将西湖水提高,与东江分隔开,而修筑石桥,方便了行人,且便于西湖泄水,取湖之渔利尽归于民。

拱北桥自建成开始,经历了数次重建修缮。其中明代成化年间,知府吴绎思对桥进行重建,今日所见的五孔石桥首次成型,成为惠州西湖六桥中的“第二桥”。惠州一首民歌的首句便提及拱北桥:“白鹤含书摸仔庙,西湖出水五眼桥。”张友仁在《惠州西湖志》则描绘:“春涨,湖水入江时,滚雪流珠,为湖上风景之一”。从寻常百姓的偶意吟咏,到精英阶层的细腻描摹,虽风格迥异,却异曲同工,表达出对拱北桥相似的审美评价。

据记载,1959年,广东省交通厅公路局把拱北桥拓宽改为防洪通车两用公路桥,桥下五拱安置自动控制防洪铁闸。1973年为发展西湖水产养殖,西湖管委会在旧陂上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三眼桥闸以控湖水。

今天,拱北桥桥体全部使用红砂岩石,其半圆形拱券,易于排洪;桥墩迎水面以青色花岗石砌筑成三角形分水尖;石拱券以石料错综砌筑,抗压力强。拱北桥,桥体的形制甚至桥所处的位置与初建时已是大相径庭,唯一不变的是拱北桥的水利作用。它有着异于常态的形制风格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从初建

时的“泄横槎水”,到今日依旧成为西湖蓄水、放水的主要闸道,拱北桥虽横跨近千年,却一直都担当着西湖水利枢纽中的重要角色。

烟霞桥

烟霞桥外白云封

在烟波浩渺的平湖与趣味横生的鳄湖之间,横亘着一条烟霞堤,堤坝上有一座烟霞桥。烟霞桥与鳄鱼岛遥遥相对,这里是惠州西湖又一胜景。

苏东坡谪居惠州时,曾在鳄湖开辟放生池,并修烟霞堤。当时堤上不曾筑桥,烟霞桥是后人在堤上加筑的,明代中期始见于记载。如今这座桥是1992年重建的。烟霞桥是惠州西湖六桥中的第三桥,是六桥中的美女子,飘逸秀丽,气质不凡,当时曾与永福寺一起构成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岚烟”,有“世上黄尘吹不到,烟霞桥外白云封”的意境。如今盛极一时的永福寺早已化作尘埃,唯有寺前的那棵菩提树依旧枝繁叶茂。而烟霞桥依旧了然独立,远离闹市,景色清幽秀丽,飘然尘埃之外,桥上可静观湖光山色,看柳色生烟,群鸟飞翔,一派诗情画意。

漫步烟霞堤,抚摸烟霞桥桥栏,左右顾盼鳄湖、平湖,才发现烟霞堤不仅是地理界限,还可以左控鳄湖之水不让其泻,右障平湖之景不令其一览而尽,真有“左手年华,右手倒影”之境。

迎仙桥

古时曾称三眼桥

迎仙桥,古时称为三眼桥,为惠州西湖六桥中的第四桥,修建年代不详,在元妙观左前方,可通芳华洲逍遥堂,清代已废。相传由此赴元妙观接神迎仙,可心遂愿成,故得名迎仙桥。

1986年,惠州西湖建设委员会在元妙观右前方填土筑堤,堤长70米,堤中建桥与芳华洲逍遥堂连通,桥长10米,宽3米,有桥栏,下设三孔,仍称“迎仙桥”。断层多年以后,迎仙桥的历史也终于“连通”了。

据张友仁 《惠州西湖志》记载,迎仙桥以北,“古荷花浦,今为民田,春夏为塘。”旧时盛景不再。不过,迎仙桥旁、元妙观前的一片平湖水域,却在近年成为惠州西湖生态修复技术的 “试验田”,这里湖水清澈见底、弱藻参差、鱼翔浅底,让人看到了生态惠州的美丽落笔。值得期待的是,这种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在南湖、丰湖陆续开展,未来将覆盖整个惠州西湖。

明圣桥

易木为石题“明圣”

从环城西二路拐入一条通往丰湖书院的堤路,湖岸曲折悠然,湖光烟岚满眼,这条堤,便是陈公堤。《惠州西湖新志》(1995年版)记载,陈公堤又叫黄塘堤,丰湖中央,东起环城西二路,西至黄塘半岛,现为夹堤砌石、混凝土路面的风景堤,全堤长约471米。

陈公堤中,有明圣桥,又称黄塘桥,是惠州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五桥。对陈公堤的来历,有不同的看法。《惠州西湖新志》称,“该堤是九百多年前惠州太守陈偁首建,故名陈公堤。”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考究认为,明代宣德年间的惠州知府陈颜修筑过该堤,因此,陈公堤之名,是为纪念陈颜,而非宋代的陈偁。

明圣桥始筑时为石门木桥,明万历年间惠州太守李畿嗣改为石桥,后任姚知府题曰:“明圣”。民国时期改为混凝土拱桥,将桥孔改高可通游艇。建国后政府两次修建。现为一座上可通车、下可通船水泥平桥。

前些年,北丰湖清淤时一同维修该堤,并重修堤中的明圣桥,分别在堤口、桥头竖立了 “陈公堤”“明圣桥”石碑。重修后的陈公堤为西湖增色了不少。

圆通桥

堪作人间水墨图

因为莞惠城际轨道的修建和城市道路拓宽,2013年底,老圆通桥进入拆除程序,新圆通桥也进入加宽重修的倒计时。明正德十三年(1518),惠州知府甘公亮在丰湖甘公堤上修建圆通桥,南湖与丰湖以此为界域。圆通桥为惠州西湖六桥“第六桥”,往桥北望,堤桥如带,亭榭掩映,洲渚纵横。明代陈运诗曰:“忘机亭上群鸥集,堪作人间水墨图。”

圆通桥在历代几经废兴,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该桥,桥名为大通。1928年,惠樟公路通车至堤西竹园角车站 (现市中心人民医院),由于当时的圆通桥不能通车,汽车无法过桥到达水门车站。为了方便交通,1932年,公路会董事饶静寰拓宽堤坝垒桥,将原来红石拱桥的圆通桥改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钢筋混凝土的圆通桥高7米、长20米,桥下两旁增设拱门,使车辆可通过圆通桥到达当时的水门车站。1935年,圆通桥桥下增加两个拱门,还增加了10个涵洞,堤坝也增高1米多。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日军入侵惠州,圆通桥被破坏。为暂时方便城乡群众往来,当时用竹木搭了一座便桥让居民行走。

1969年,政府将原来的破拱桥改建为单跨双曲拱桥,并加宽桥面,1982年曾进行修葺。1983年8月政府再投资20万元,将原双曲拱桥面加一层整体钢筋混凝土,增强过往车辆承受力,改善两端引道和宽度。现桥长22.6米、宽12米,其中车道宽8米,桥旁装饰为铸铁漏花栏杆。到1992年,为疏导交通,政府新建一桥,又称新圆通桥(靠近南湖一侧),1993年建成通车。桥长150米、宽20米,是一座混凝土结构半月形、五拱城市交通桥,和老圆通桥组成一椭圆形的双桥景观。

2014年底,改建后的新老圆通桥落成通车,依旧是椭圆形的双桥景观,这是惠州西湖六桥中,改变最彻底的桥梁,也是 “最年轻”的桥梁。

延伸

惠州西湖特色桥梁

九曲桥

位于孤山以北,直通平湖中的点翠洲。始建于1957年,为木结构,1964年改为混凝土结构。在广东寓“九”为长长久久,西湖九曲桥,即取之吉祥之数,又以曲折环回展示建筑风景的魅力。桥全长110多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侧有石栏扶手,桥中央突起两座雕梁画栋的凉亭,游客坐在亭子中,会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桥迂回九曲于波光粼粼的平湖中,南连孤山、玉塔;北牵点翠、芳华;东可望红棉水榭;西可览丰渚桃园;游人信步桥上,有步移景异之感。

枇杷桥

地处湖光树影的点翠洲、枇杷洲之间。1963年由原西湖管理委员会兴建。2007年,平湖清淤,重建枇杷桥。新建枇杷桥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桥身贴浅灰色花岗岩。桥长10米,宽3.1米,桥旁装饰云花抱鼓式栏杆;桥孔高1.65米,宽2米,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石栏杆风景桥。桥造型精致,古朴典雅,小巧玲珑,桥孔倒影如“月”。

花洲桥

位于百花洲东岸入口处,1960年始建,为木结构简便桥,1964年拆木桥改建为混合结构平桥,1986年改平桥为高台低栏结合的风景桥,桥长75米,宽2.7米;桥下用32对现浇灌钢筋混凝土方柱支撑桥体;桥中段建平板高台,每边装饰成三拱四门,可通舟艇;桥面两旁置有混凝土镂花栏杆,供游人凭栏赏湖。

偃龙桥

偃龙桥连接点翠洲与芳华洲,始建于1977年,1979年底建成,后来曾做形式上改动。桥墩、桥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为水泥预置构件。桥的独特之处是桥面几乎贴近水面,每逢春夏雨季之时,湖上一片空蒙,行人移步桥中,犹如在水中踏行。俯看,桥身是个小角度的S形弯,桥水成一体,如龙虬卧水。桥两旁置有椅子,供游人休息和观赏西湖美景。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杨建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