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自我调适,预防假期心理健康问题。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周楠 摄
春节假期,最幸福的事情是可以放松一下,忘却烦恼,让自己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欢乐中。然而长假里的聚会也会带来另一种心理压力,因此,春节假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记者了解到,一些市民容易因恐惧催婚、虚荣攀比、亲子关系隔阂等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惠州市名医、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骆焕荣结合春节期间的常见现象给大家支招,帮助大家预防和调适春节假期心理问题。
A
现象:聚会时互相攀比引发焦虑 支招:适度竞争不等于盲目攀比
“你升职了吗?谈对象了吗?买房了没?”春节聚会时,一些人免不了要把一年的成绩拿出来“晒”,尤其是在某些地区,“春节攀比综合征”不断滋生。
“春节聚会,亲戚们喜欢讨论谁又升迁啦,谁又买房买车啦,谁的孩子考上名校啦,我就不明白,这有什么好讨论的呢?”市民陈小姐表示,一想到过年就头疼,有时候甚至整夜失眠。
对此,骆焕荣表示,一些人喜欢在春节聚会上互相攀比,是为了享受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以标榜自己的成功来刷“存在感”,但还有一部分人并非为了攀比,他们只是通过参与这些话题激发自己拼搏前行的动力。他表示,攀比可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正性攀比指正面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而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属于“不良竞争心态”,在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还会使个体产生精神压力和过度的自我肯定或否定。
他表示,很多攀比的心理源于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扭曲,例如“拜金主义”,就很容易误导年轻人的价值观,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和失落感,从而引发心理失衡,甚至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对此,骆焕荣建议,面对春节攀比的现象,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性分析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学会通过自我暗示,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远离不理性、盲目的攀比,并把适度的攀比和良性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化为时时提醒自己前进的动力。让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让自己与积极进取的同龄人比,让自己树立信心,这有助于找到自己的不足,增强实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B
现象:恐惧各种催恋催婚催生 支招:调整好心态回复不敷衍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单身人士的包容度也在提升,但在大部分地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仍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不少人春节回家,从爸妈、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到左邻右舍,见面的问题总是离不开“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结婚?”“怎么还不谈恋爱?”“年纪不小了”等。被催婚困扰的年轻人,心理容易失衡,有些干脆选择不回家过年。
除催恋、催婚,还有不少人被催促生孩子、甚至催生二胎、三胎……骆焕荣表示,焦虑是许多“被催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尤其在春节等节日,面对亲朋好友和长辈对个人问题的关心,过于敏感的他们会变得非常焦急,会因为焦虑导致睡眠质量差和饮食胃口差,从而引起一系列身体不适,引发躯体化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刚分手的单身人士,还沉浸在分手的伤痛中没有抽离出来,却要面对长辈的催婚;还有一些夫妻,刚经历了备孕失败的伤痛,还要面对亲戚的催促生娃,会使他们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影响到正常的人际社交和生活,甚至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
骆焕荣呼吁,亲戚长辈在春节假期给年轻人多一点个人空间,尊重他们对婚恋、家庭生活的选择,多一些包容和接纳。此外,年轻人在面对亲戚长辈的关心时,可适当给个准信,让那些关心自己的长辈更放心更安心。
C
现象:过年琐事引起家庭矛盾 支招:加强沟通多些体谅包容
春节期间,很多夫妻因为各种琐事吵架的比例增高,如年夜饭在谁的父母家吃、给父母买礼物和给钱多少、丈夫频繁参加各种聚会而冷落妻子、婆媳矛盾引发夫妻大战、春节花销太大经济紧张等问题都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小玲(化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丈夫在外地长大。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彼此都渴望在春节这一团圆节日好好陪伴父母,他们因为商量今年除夕在婆家还是娘家过年而发生激烈争执,小玲因为心烦意乱导致失眠,在春节前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随着城市融合发展成为趋势,越来越多不同籍贯和地域的人结为夫妻组建共同的家庭,但因为各自的成长背景、地域习俗和观念的不同,在共同面对春节的人情礼节等琐事时,夫妻之间容易产生分歧。对此,骆焕荣表示,有分歧和矛盾在所难免,重要的是互相理解,尊重对方的习俗习惯,也要充分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特点,有时候想法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也许会造成一些误解,但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到谅解。骆焕荣呼吁,在面对春节习俗的时候,可适当让步和妥协,缓和家庭矛盾,毕竟情绪愉悦、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D
现象:疫情下亲子关系生隔阂 支招:运用视频语言互动交流
过年团圆是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特别是在异地漂泊的外来务工人员,一年到头就盼着春节回家看望父母,看望孩子,夫妻团聚。今年,为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市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响应政府号召留惠过年。
专家表示,受疫情影响,很多人思念家人却无法团聚,内心诉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特别是为人父母的,过年无法与子女相聚,长期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容易产生隔阂,产生焦虑抑郁和孤独感。
此外,在因为疫情而减少外出参与聚集活动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们要共度一个超长假期。这本是优化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机,但假期一长,家人天天在一起,没有了“距离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矛盾和争执,进而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
骆焕荣强调,在注重亲情的中国式传统文化背景下,一些父母与子女的边界常常模糊不清,以致引发冲突。其实父母与子女相处之时要学会保持距离,只有适当的距离才会使人愉悦,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他表示,父母和孩子应在尊重各自的生活方式前提下加强沟通。而对于受疫情影响无法见面团聚的家庭,可以多利用视频、语音通话等通信技术方式加强沟通与互动交流,或者邮寄爱心小包裹营造惊喜,缓解彼此因长期分离产生的焦虑情绪。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刘菁 郑愿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