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当运动有助祛湿,但不宜在湿地停留过长时间。 惠报全媒体记者周楠 摄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农历五月是夏季的开始,芒种节气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广东省名中医、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钟启腾表示,湿为夏季主气,此时阳热炽盛,雨量增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湿气容易使人感到困倦、懒散、萎靡不振,容易引发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疮、湿疹、水痘等多种传染病和季节性病变。那么,这个季节该如何养生?如何祛湿?记者就此采访了钟启腾。
阴湿天易致湿温病或寒湿证
宋人有诗云:“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这描绘了一幅绵绵阴雨导致河满沟平,农民冒着湿冷、披着棉衣在田里作业的画面。钟启腾认为,人体的湿气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潮湿、水中作业等原因所产生。
湿气容易使人感到困倦、懒散、萎靡不振、疲惫不堪,出现汗出不畅、胸中烦闷、脘痞腹胀、口腻无味等症状。加之梅雨、阴湿的天气,极易使人患上湿温病或寒湿证,引发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疮、湿疹、水痘、皮炎、腮腺炎、肝炎、肠炎等多种传染病和季节性病变。尤其是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等痰湿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上述情况。
雨季祛湿牢记4个妙招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参照以上观点,钟启腾建议仲夏养生应注意的要领是利湿醒脾、养心护阳,具体如下。
环境顺时。避免居住环境阴冷潮湿,尽量不住地下室,房间内的湿气如果较重,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不可贪凉睡地板,仲夏空气潮湿,湿性趋下,导致地板湿邪更重,容易入侵人体,应该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作息有度。适当晚睡早起,这个时令可以在子时(晚上11点~1点之间)阴气最盛时入睡,使浮盛之阳借助半夜阴盛得以下潜深眠;在卯时(早上5点~7点)起床,早起才能应和蒸腾易升之阳。建议在上午、下午适当劳作,中午适当小憩消除疲劳,晚上学习或娱乐亦不宜通宵达旦,仍应保持6小时~7小时的睡眠。既要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暑热过长侵袭;又要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湿为阴邪,人体的阳气振奋可达到利湿散湿的效果。
运动有节。特别是经常待在空调房以坐姿为主的人,长时间不出汗,应利用晴日及阴天的早晚时间去室外活动,或散步,或慢跑,或进行其他有益的健身锻炼,此类运动可以少量排出汗液,以起祛湿之效。但不宜在湿地停留过长时间,或在雾霾严重之时外出健身。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运动后不可一直穿着汗衣或湿衣。此外,中医认为夏季对应的脏器是心,心之液为汗,汗血同源,故运动应当适度,不宜从事过于剧烈的活动导致“挥汗如雨”,大汗淋漓,伤阴损阳。
饮食应候。仲夏时节饮食宜清淡利湿,微凉微温,不可过度追求厚味或补益。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告诫人们饮食“常宜轻淡甜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宜多食粳米、红米、红豆、绿豆、蚕豆、小麦、大麦、粟米、薏苡仁、扁豆、山药、芡实等甘平淡补渗湿之物,以及当季菜蔬、水果和莲子、百合等养心之品;且饮食烹调和菜蔬炒制中不宜添加过多食盐及辛辣、甜腻的调料,以防湿邪壅滞肠胃。
大量出汗后,可喝些果汁或糖盐水,以防血钾过低。平日亦可适当补充钾元素,以维持体内钾、钠平衡。含钾较多的食物有玉米、红薯、香蕉、苋菜、油菜、莴苣、山药、毛豆等。
相关链接
食疗养生 药膳祛湿
仲夏养生食疗方很多,且各有说辞。钟启腾认为要因人、因地制宜,不必千篇一律,只是要谨守清淡饮食、化湿醒脾、护阳养心之要领,以淡补、缓补、轻补为宜,选择大多数平民百姓能用得起或用得上的食材、药物即可。在此推荐一些养生膳食。
芒种养生药膳:桑菊薏仁茶
食材:桑叶0.8g,菊花0.5g,薏苡仁1.2g,白芷0.5g,茯苓1g,陈皮0.5g,紫苏叶0.5g。
制作方法:1)纯净水烧开。泡茶前用开水烫杯,可去除杯内异味,热杯有助于挥发茶香。2)将以上茶料倒入杯内,加入1000g 90℃左右热水冲泡。冲泡时将头汤倒掉,再冲泡药茶。3)1剂茶料可泡3次。
功效:疏风解表,化湿运脾。
适宜人群:脾胃不和,湿盛肥胖,久坐;或有头昏脑胀,浑身发困,恶心反酸,腹胀纳差,舌胖大或苔白厚等症状者。
不适宜人群:脾胃虚寒或素体阳虚者。
夏至养生药膳:荷豆陈皮麻鸭汤
食材:鲜荷叶5g,白扁豆5g,陈皮5g,净麻鸭100g,净鲜藕30g,净金华火腿20g。
制作方法:1)麻鸭切块后用开水烫煮后捞起备用。2)鲜藕去外皮,切成滚刀块。3)火腿出水备用。4)鲜荷叶洗净,切成方形,用开水烫过后迅速入冰水浸泡。5)白扁豆洗净,开水浸泡至软。6)陈皮浸软切丝。7)在砂锅内加清水烧开,加入鸭块、藕、火腿、荷叶、白扁豆、陈皮、姜片等食材,烧开后加入酱油、白胡椒粉、白酒、盐等调料,去浮沫,改小火,盖好盖子,炖60分钟至鸭肉脱骨后出锅。
功效:清热消暑,生津止渴,健脾利湿,行气和胃。
适宜人群:湿热交蒸、脾胃虚弱者。
不适宜人群:对鸭肉过敏者。
惠报全媒体记者方莲花 通讯员谭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