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肉丸 五代匠心

2022年07月28日东江时报惠影像
字号:T|T
    老字号“永康麻陂肉丸馆”在麻陂颇负盛名。

老字号“永康麻陂肉丸馆”在麻陂颇负盛名。

    麻陂肉丸第四代传承人李金平及其子李龙生。

麻陂肉丸第四代传承人李金平及其子李龙生。

    麻陂肉丸手信袋。

麻陂肉丸手信袋。

    肉丸原材料精选上乘鲜肉——猪后臀肉。

肉丸原材料精选上乘鲜肉——猪后臀肉。

    用4斤重的铁棒对猪肉反复锤打40分钟。

用4斤重的铁棒对猪肉反复锤打40分钟。

    经过近5000多次的捶打,肉片变成细滑肉泥。

经过近5000多次的捶打,肉片变成细滑肉泥。

    加入胡椒粉、精盐、鱼粉等提升风味,再制作成肉丸。

加入胡椒粉、精盐、鱼粉等提升风味,再制作成肉丸。

    正宗麻陂肉丸爽口弹牙、肉质清香。

正宗麻陂肉丸爽口弹牙、肉质清香。

    加上一勺柴火熬制的浓骨汤,香气扑鼻而来。

加上一勺柴火熬制的浓骨汤,香气扑鼻而来。

博罗麻陂最著名的美食,无疑是肉丸。

来麻陂不吃麻陂肉丸,枉费走一遭。据说,曾有食客不小心将麻陂肉丸掉到桌上或地上,肉丸还会跳三跳,弹性十足,因而得名“会跳的肉丸”。而对于很多麻陂人来说,一颗颗爽口弹牙、肉质清香的麻陂肉丸,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魂牵梦绕的美食,是家乡的味道。

供应麻陂肉丸的餐馆遍布麻陂大街小巷,其中老字号“永康麻陂肉丸馆”颇负盛名,传统工艺、传世配方、匠人精神以及肉丸背后蕴含的非遗文化内涵,使其广受欢迎。

麻陂肉丸第四代传承人李金平介绍,麻陂肉丸的制作技艺,始创于民国初期麻陂人李珠安之手,通过“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已历五代。

突出主料一直是客家人的烹饪之道。永康麻陂肉丸馆精选上乘鲜肉——猪后臀肉,皆因猪的后臀是运动最多,肌肉最发达之处,肉质较为紧致。新鲜肉准备好后,李金平一家用4斤重的铁棒对猪肉反复锤打40分钟,经过近5000多次的捶打,肉片变成细滑肉泥,再加入胡椒粉、精盐、鱼粉等作料提升肉丸的风味,增添层次感。此外,正宗的麻陂肉丸绝不能少了凌晨起来柴火熬制的浓骨汤,李金平一家便是生柴熬汤,静候众宾客。

李金平表示,为了保持肉丸的品质,他一家人一般从凌晨5时许便开始忙活采购原料,最高峰时一天能消耗200斤猪肉。

得益于李家世代相传,以及众多肉丸制作者、销售者的推广,麻陂肉丸成为麻陂特色美食,它的味道萦绕在一代又一代麻陂人的心头。许多外地客人驱车前来购买,还把它带至全国各地。

早在2008年,麻陂肉丸制作工艺列入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眼下,这颗“小肉丸”正在申报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李金平的儿子李龙生曾在广州学厨艺,现在店里帮父亲打理生意。作为年轻人,他积极拥抱时代,准备研发麻陂肉丸手信袋,同时学习电商,他期待麻陂肉丸成为网红美食,通过文旅舞台或者电商平台,飞入千家万户。

文/惠报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图/惠报全媒体记者周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