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负责人陈文滨认为,立秋后,岭南地区仍是暑气未消,炎热持续,渐渐由湿转燥,若初秋时令急于养阴,则反易加重脾虚,酿生痰湿。因此,立秋“养生”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可盲目。
秋天也是慢性肺病的高发季节,随着气候变化,风燥之邪容易趁虚而入。陈文滨表示,人们应注意合理、科学、个体化的养生,包括从饮食调养、加强运动、调理情志等方面入手,增强体质,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为此,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药膳调理中心推荐两款适合立秋之后不同时段的食疗方,烹饪简单,老少咸宜。
银耳莲子百合糖水
材料:银耳50克,莲子20克,百合、枸杞、陈皮各10克,沙梨2个,冰糖适量。
做法:银耳、莲子、百合、枸杞、陈皮洗净浸泡约10分钟。沙梨洗净切开,将上述食材一起下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隔水炖约半小时,改小火慢炖1小时,最后加入适量冰糖,即可食用。
功效:本方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燥,出现的皮肤干燥,口干舌燥,鼻腔干燥甚至流鼻血等,或因肺热阴虚所致的干咳少痰、久咳声哑及胃阴耗伤、津少口渴等症。
玉参炖鸭
材料:玉竹、沙参各15克、麦冬10克、鸭1只
做法:将鸭宰杀后,去毛和内脏,洗净放砂锅(或瓷锅)内,再将沙参、玉竹、麦冬放入,加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烧沸,再改用文火炖,使鸭肉充分熟烂,调味即可。
功效:鸭肉性寒凉,味甘、咸,主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与玉竹、沙参、麦冬同用可补肺润燥、养阴生津。适用于秋天气候干燥,咳喘不已、阴虚发热、口干咽痒、肠燥便秘,以及糖尿病、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
惠报全媒体记者方莲花
通讯员王运广 程秋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