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安平在自己的新书《烟雨三国》首发式上。
最近,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的余安平律师个人微信公众号粉丝已增至近2万人,这让他有些惊喜,而这也是他每天坚持写作、更新推文的结果。作为一个刑事律师,余安平着实有点忙,但他在办案之外,坚持每天笔耕不辍,写文章更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读书写作是我最大的爱好,办案之余我喜欢享受文字的魅力。”目前,余安平已单独出版《三十而律》《烟雨三国》两本书。他给自己的规划是:10年要写10本书,正因如此,余安平也被同行和朋友们称作“书生律师”。
过去10多年平均每天写一篇文章
余安平是湖北人,笔名一梭烟雨,早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学的是历史,毕业后在湖北黄冈中学做老师。10多年前他来到惠州,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从教师转身为律师。
繁忙的办案工作之外,余安平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写作。据了解,从事律师工作10年来,余安平一直保留着文人心性,愿意把自己的办案感悟形成文字与他人分享。“学生时代我不赞同‘苦读’,教师时代我不主张‘苦学’,做律师我也不赞同‘苦干’,我希望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与超脱。”余安平经常把枯燥无味的刑事卷宗当成“侦探故事”来阅读,让自己能够用读者的眼光去理性分析案件本身,并获得阅读快感。
读书和写作,对余安平来说更多是一种习惯。哪怕工作再忙,他一个月也要坚持读5本书。在过去的10多年,余安平还养成了平均每天写一篇文章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每天不读读书,不写点东西总觉得有一些失落。当你养成习惯之后,你总能挤出时间来阅读和写作,因为它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两个月写出20多万字书稿
得益于对读书的热爱和平时的积累,出书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儿。2019年11月,余安平的独立著作《三十而律》出版,他把自己过去10年从“菜鸟律师”到“知名律师”的破茧成蝶过程用自己的笔触形成文字,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中国青年律师生存发展的真实故事。
余安平告诉记者,早在2018年,他就有了写书的想法。2019年1月,他将新书的提纲列出来,当年3月初开始动笔写这本书,到了4月下旬,20多万字的初稿就出来了。《三十而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大龄新人”,讲述他30岁时从教师转做律师的艰难转型,也是他做律师的起步阶段,“这对于那些刚刚转行或入行的年轻律师来说,多少有一些借鉴作用”。第二部分写的是“书生律师”,写他借助阅读与写作取得的初步发展,余安平通过自己的文笔,让更多的人了解律师行业和自己。第三部分是“辩护尖兵”,讲述了他选择技术辩护的心路历程,“我愿意充当一个急先锋,在刑事辩护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
给自己定下每年写一本书计划
《三十而律》出版之后,余安平给自己定下了每年写一本书的计划。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因为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办案,时间充裕,他先是在2月底完成了历史散文《烟雨三国》的初稿,接着在4月下旬完成了法律专著《技术辩护三十六讲》的初稿。
2021年3月,《烟雨三国》在惠州市读者文化园首发。余安平用“大历史”的视野,考察三国时代的是非得失,从“黄巾起义”“凉州羌叛”“洛阳惊雷”“董卓专权”写到“刘禅离蜀”“孙皓力战”“西晋立国”“石头降幡”,介绍了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百年巨变。书中,余安平对照了《后汉书》《三国志》与《晋书》《资治通鉴》,比对记载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通过材料考据与逻辑推理,努力发现真实的历史。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假定自己是这些历史人物的谋士,帮他们出谋划策,告诉大家当时的历史人物本可以做得更好。余安平说,历史本就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如何用今天的思维分析古代的故事,也就成了律师最拿手的“案例分析”。
由于在写作上取得的成绩,去年余安平正式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目前,余安平的《技术辩护三十六讲》也与法律出版社签约,即将出版。除了已经出版的著作之外,他还完成《小城律师》《烟雨战国》的创作,接下来还计划创作《烟雨民国》《书生律师》《走遍中华》等著作,将自己的人文历史思考与法律经验展示给读者。
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宫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