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征信记录可修复?误读!

“信用信息修复”不等于“征信修复”

2023年02月09日东江时报惠理财
字号:T|T
    个人信用报告为注册用户展示其个人信用信息的基本情况。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个人信用报告为注册用户展示其个人信用信息的基本情况。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征信不好的可以贷款了!5月1日后,失信人把钱还上,就可以恢复正常!”最近,一则关于征信能修复的消息在朋友圈热传。该消息的源头,在于国家发改委1月下发的《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然而,记者了解到,该消息系误读,此“信用”非彼“信用”,此“信用信息”也非“征信信息”,“信用修复”并不等于“征信修复”。

信用信息并非个人征信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信用主体依法享有信用信息修复的权利,满足相关条件的信用主体均可按要求申请信用信息修复,自2023年5月1日起执行。

办法出台后,“最新征信修复文件发布,可以贷款买房买车了”“今后只要结清欠款就可立即修复征信”之类的解读在网络、朋友圈被大量转发。然而,上述信用信息修复与平常人们熟知的个人征信并不能画等号。

实际上,办法所指的信用信息修复并非人们熟知的个人征信。查阅上述办法可以看到,失信信息,是指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中所列的对信用主体信用状况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包括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其他失信信息。修复方式包括:移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终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和修复其他失信信息。

“信用信息不是央行征信中心的征信报告,其针对的是企业的行政处罚修复,与个人没有关系。”银行业内人士指出,上述办法针对的是企业的行政处罚修复。按现行法规和政策,信用主体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后,可以申请信用信息修复。而公众通常所说的个人征信报告,是客观记录个人信息主体的信用表现,反映个人信息主体借债还钱、合同履约和遵纪守法的情况,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的一项服务。两者并不是一回事,网传的解读不准确。

个人逾期信息5年后会自动删除

如果个人有了逾期征信记录,应该如何处理?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如果发生逾期,自还清逾期欠款的当月开始计算,满5年会自动删除逾期信息,如果欠款一直未还,在个人征信报告中就会显示逾期欠款未还。也就是说,只要还清欠款,逾期记录会在5年后自动删除。“如果个人征信真的有了不良记录,最重要的是及时终止不良行为,重建良好的信用记录。”惠州某国有银行信贷部负责人表示。

而市民如果发现征信报告上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也可以直接向金融机构或者所在地人民银行提出征信异议,金融机构或者人民银行将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予以答复。也就是说,如果市民发现自己的征信信息确实有错误,应该向银行提出征信异议,而不应该听信网上声称能征信修复的中介。

谨防“征信修复”陷阱

征信出现不良记录,可能会影响到贷款、信用卡等银行业务审批,为此,许多不法分子打着“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的幌子骗取钱财。然而,征信系统没有“征信修复”的说法,消费者要谨防目前市场上打着“征信修复”旗号的不法行为。

去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征信管理处发表文章,称社会上关于个人征信可以修复的说法属于虚假宣传,实质是利用公众删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以承诺删除不良信息为由,收取高额服务费用后失联,不仅不能删除展示无误的不良信用记录,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文章强调,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均无权随意修改、删除征信报告中展示无误的不良信息。

因此,目前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关于个人征信可以修复的说法,完全属于虚假宣传,实质上是不法分子利用公众改善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以承诺删除不良信息为由,误导公众委托其代理维权,从中牟利。在收取高额服务费用后要么“修复”不成,要么直接失联,不仅不能删除展示无误的不良信用记录,还对受骗群众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在此提示广大消费者,谨防“征信修复”陷阱,提高信用意识,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理性维权,切勿轻信“征信修复”的骗局。

相关链接

信用信息修复与个人征信报告有区别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的信用报告,又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及个人的“经济身份证”,它记录借债还钱、合同履行、遵纪守法等信息。个人信用报告为注册用户展示其个人信用信息的基本情况,包括信贷记录、部分公共记录和查询记录的明细信息。

“信用中国”提供的信用报告,全称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其正文内容主要包含基础信息、行政管理信息、诚实守信信息、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经营异常信息、信用承诺信息、信用评价信息、司法判决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等。

【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方式】

1.线下查询

①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柜台、自助查询机查询;

②部分银行网点的自助柜员机、柜台、自助查询机。

2.线上查询

①登录征信中心官网www.pbccrc.org.cn进入“互联网个人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操作;

②部分银行网银及手机银行APP。

温馨提示:具体查询点可登录征信中心官网www.pbccrc.org.cn或拨打征信中心官方客服电话4008108866咨询。

相关新闻

云闪付APP上线“企业信息查询”

求职、合作、投资时,想知道相关企业情况怎么样,哪里可以查?近日,中国银联联合上海资信征信有限公司,在云闪付APP上线“企业信息查询”小程序,提供一站式企业公开信息查询服务,涵盖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知识产权、司法信息、负面风险等多维全景信息,帮助云闪付APP用户快速掌握企业整体情况。

记者在云闪付APP体验发现,用户可通过“企业信息”“企业查询”“企业信息查询”等关键词搜索进入小程序,通过输入“企业名称/社会信用代码/工商注册号”等信息,即可实时查询企业公开信息,掌握企业信用状况。此外,即便不知道企业全称,只要输入关键词,系统也可模糊匹配出相关的企业信息列表,用户可从列表中选择目标企业。

记者看到,该小程序内可查询到的企业信息种类多样,包括12项免费信息和20项付费信息,具体为基本信息类(工商信息、主要人员、股东信息、分支机构、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年报);知识产权类(专利、作品著作权、软件著作权、资质证书、备案网站);司法信息类(逃废债信息、司法拍卖、被执行人信息、失信被执行人、司法冻结);经营信息类(工商变更、A级纳税人、商标、招投标、企业对外投资、关联人对外投资、关联人对外任职)以及经营风险类(严重违法失信、行政处罚、清算信息、简易注销、经营异常、动产抵押、知识产权出质、股权出质)。

在费用方面,企业信息查询分为免费部分和付费部分。针对免费部分,用户可以无限次免费查询;针对付费部分,每次查询需要支付查询费用(标准定价为0.5元/次)。即日起至2023年4月30日为“企业信息查询”试运营期,期间付费信息限时限量免费查询,每个用户每日免费查询不超过100次。超过次数的,按标准定价的2折优惠(即0.1元/次)计费。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用户成功发起查询并返回查询结果的,记为查询一次。24小时内同一个用户重复查询同一个信息主体不重复计费。计费原则为“查得计费”,查询不成功,或者返回查询失败,不计查询次数。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刘乙端

本版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