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探访:藏在老街的晚清大宅

2023年03月02日东江时报惠影像
字号:T|T
    穿梭古建筑和花木之间,往昔繁盛依然可以想见。

穿梭古建筑和花木之间,往昔繁盛依然可以想见。

    惠州桥东桃子园社区9号建筑,坊间称“张屋”。

惠州桥东桃子园社区9号建筑,坊间称“张屋”。

    晚清才子江逢辰题写的匾额,记录了桃园的来历。

晚清才子江逢辰题写的匾额,记录了桃园的来历。

    张靖山的书房内的四块绘像石刻。

张靖山的书房内的四块绘像石刻。

    桃园左侧巷门门楣有吴道镕篆书“荆冈遗址”石匾。

桃园左侧巷门门楣有吴道镕篆书“荆冈遗址”石匾。

    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

    仿太湖石修砌的拱门,造型独特,保存完好。

仿太湖石修砌的拱门,造型独特,保存完好。

    将军第手绘图。

将军第手绘图。

惠州桥东桃子园社区9号建筑,坊间称“张屋”,门面不大,为典型的岭南风格清代建筑,简约而古朴,匆匆而过的行人很容易将其忽略。但细看之下,正门大气的匾额及精美的浮雕壁画,会发现这是一幢不凡的建筑。

嵌于正门上方的匾额,右侧篆书横刻“桃园”二字,左侧楷书竖刻:“归善城南木荆岗,今名桃园,其实无园无桃也。靖山通守先生,曲江贤裔,世居于兹九百年,将筑园树桃实为故事,则世德流长,更可必矣。光绪二十年甲子六月城西江逢辰密弇甫题并记。”晚清才子江逢辰题写的匾额,记录了桃园的来历。

此处为张氏族人聚居地,原名“木荆冈”。据说,从宋代起,张氏就在此生活,到晚清,张氏在此营建的建筑面积达三万平方米。这片规模宏大的建筑顺着木荆岗的山势,由南至北分布,分为张氏宗祠、将军第、桃园三大部分。以张氏宗祠为中心的建筑群,是张氏族人的最早居住地,一旁的将军第为清代道咸年间大鹏协台、代理虎门水师提督张玉堂的住宅。将军第旁,则为桃园,为张玉堂之孙张靖山所筑。

张靖山,名国治,靖山为其号,博学多才,与江逢辰、李星阁、裘习裳并称“鹤峰四子”。张靖山曾任通判一职,清光绪年间辞归故里,热心阖闾,向官府建议纾民困,还倡建白鹤峰松风亭,于东坡祠内创松风文社,地方文风为之一振。张靖山还在住宅旁拓地修筑“桃园”,园内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布置有如“大观园”,是一座颇具匠心、风景如画的私家园林。

桃园盛极一时,且影响深远,成为晚清惠州著名园林。“辛亥革命后,惨遭兵燹,亭台楼阁,荡然无存。古玩珍藏,毁抢净尽。当此过渡之时代,聊作过眼之云烟而已……”张靖山的《桃园记》,对梦一般的桃园追述,字里行间留下无限嘘唏。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桃园面积日渐萎缩。张氏后人分居园内,一代名园变作寻常百姓家。桃园后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桃园一带得名桃子园。

时光荏苒,桃园风雅犹存。走入其中,穿梭古建筑和花木之间,往昔繁盛依然可以想见。院内花草错落,一盆郁郁葱葱的珠兰,暗香浮动,一株石榴,亭亭如盖,颇显风骨。桃园内,还有保存不少名人石刻,文化气息颇浓,耐人寻味,无不让访客津津乐道。

闹市中的桥东桃园,仿佛是时间留给世人的一个惊喜,让今天的人们还能隐约看到一个时代远去的背影,触摸到城市文脉尚存的余温。

文/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图/东江时报记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