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注册制下首批主板新股启动申购

提醒:申购新股不再“稳赚不赔”,投资者“打新”要理性

2023年03月30日东江时报惠理财
字号:T|T

全面注册制落地逾一个月,A股首批主板新股申购来了。3月27日,首批主板注册制新股开启网上申购。中重科技与登康口腔分别成为沪市主板注册制第一股与深市主板注册制第一股。

据统计,本周共有10只主板新股申购,沪深两市各5只。需要注意的是,注册制下,主板新股将定价权交给了市场,零破发率将成为过去式,对股民而言,“闭眼打新”的时代已经过去,申购新股不再稳赚不赔,“打新”的投资者需要更加理性投资。

10只主板新股“打新”

根据发行安排,首批主板注册制新股目前已经确认申购日的有10家:中重科技、登康口腔2只新股于3月27日申购;中信金属、中电港、常青科技、海森药业4只新股于3月28日申购;柏诚股份、江盐集团、南矿集团、陕西能源4只新股于3月29日申购。

取消23倍市盈率上限,是全面注册制下主板新股询价、定价的一大变化。记者注意到,首批主板注册制新股发行市盈率大部分都高于23倍市盈率。

率先网上申购的两只主板注册制新股中,中重科技发行价为17.8元,申购代码为732135,单个账户申购上限为2.7万股,发行市盈率为29.01倍;登康口腔发行价为20.68元,申购代码为001328,单个账户申购上限为1.7万股,发行市盈率为36.75倍。

市盈率是股票市值与净利润的比值,也是股价与每股收益的比值,反映出市场愿意为公司每1元钱的利润支付多少倍的价格,或者说是投资者此时买入股票收回本金所需的年限。过去核准制下,为防止新股发行价过高,主板新股发行定价存在着“不成文”的指导规则,即市盈率不能超过23倍或不能超过同行的平均市盈率等。但注册制下,机构会参考双创询价规律,给出的估值水平更加灵活。从这两只新股发行价看,其所对应2021年发行市盈率分别为29.01倍和36.75倍。也就是说,23倍市盈率上限已成为历史。

从27日两只股票的申购数据来看,主板新股的网上打新人数并未因为规则的变化而呈现大幅下滑,而是与此前大致相当,实现了平稳过渡,首批两只新股的中签率相比过去还略有提高。

有业内人士指出,与全面注册制之前相比,首批两只主板注册制新股的网上打新人数并未大幅下滑,一方面由于刚刚进入全面注册制,股民过去的打新习惯仍有一定惯性,另一方面,首批两只注册制新股的发行价估值较为合理,公司质地与业绩也过硬。

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幅

除了发行市盈率不再有23倍的限制外,注册制下,主板打新规则还有多个变化值得投资者注意。

沪市申购单位变为500股。原先沪市的申购单位是1000股,现在变成了500股,沪市主板申购的最低市值要求也变为了5000元。但是参与注册制新股申购,仍需满足T-2日前20个交易日的日均持仓市值在1万元以上,这是没有变的。

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幅,此后设置10%的涨跌幅限制。核准制下,主板新股前五日有涨跌幅限制(涨幅限制为44%,跌幅限制为36%),注册制实施后,跟科创板、创业板一样,前五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第六个交易日开始,恢复每日10%的涨跌幅限制。

有且只有一次有效申购机会。根据规定,无论使用多账户同时申购一只新股,还是单一账户多次申购同一新股,均为第一笔申购有效,其余申购无效。

主板注册制新股,上市次日至第五个交易日,将在简称前加“C”标识。此外,主板注册制新股上市首日的简称前加标识“N”,与此前保持不变。

“一键打新”迎监管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参与新股网上申购的中小投资者数量稳步增长,各证券公司通过上线APP“一键打新”功能为投资者参与新股申购提供了便利。但是,“一键打新”存在风险提示不够全面具体、投资者申购选择权较为单一、资金冻结告知不充分等问题,对投资者权益保障不够充分。

“之前打新,都是机械地登录APP点下新股一键申购,显示新股名称等数据后,点确认申购即可完成操作,基本没注意过风险提示。”有投资者说道。然而全面注册制下,主板打新规则更新,在公司发行、上市、申购规则等方面均有变化。面对新股发行节奏密集,监管层也多措并举“保驾护航”投资者权益,尤其是规范“打新”行为。

3月24日,中证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APP“一键打新”功能的通知》,对证券公司提出以下三方面要求:一是完善风险信息提示,要求证券公司向投资者充分揭示网上申购风险、增加风险提示频次、优化资金冻结告知程序、以书面形式订立开通“预约申购”协议。二是优化APP选择功能设置,赋予投资者在申购数量、取消申购资金预冻结、取消预约申购指令等方面充分的选择权。三是细化新股申购页面提示,健全新股基本面介绍,确保投资者切实、全面了解拟申购新股的相关情况。

根据监管要求,部分券商的新股申购功能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比如在中信建投的蜻蜓点金APP上,投资者需要手动勾选相关新股,才能一键申购,而过去大部分券商APP则是默认全选。

提醒

“打新”并非“只赚不赔”

随着首批注册制IPO企业启动发行工作,投资者们的“打新”热情也被带起。业内专家认为,主板实施注册制下,投资者需要注意新股二级市场涨幅不及预期甚至破发的风险。

数据显示,2022年有71只主板新股上市,上市首日无一破发,上市后平均收获4个“一”字涨停板,平均单签盈利1.23万元。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41只新股上市,整体的首日破发率也在5%以下,其中20只主板新股均揽获1个以上的一字涨停板,最高的是3月3日上市的四川黄金,该股上市后连拉13个涨停板。这意味着此前,主板上市公司并没有过首日破发的案例,打到新股就意味着可以“躺赢”。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注册制在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的试点结果来看,首日破发的案例并不少,可以肯定的是全面注册制下,未来主板首日破发的情况也会陆续出现。

财信证券策略分析师黄红为表示,全面注册制下,监管层仅对发行文件做形式审核,监管干预空间小、审核效率高,大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在发行层面,各板块设立差异化、高包容性的IPO条件,上市标准从“以财务指标为主”转向“兼顾财务指标、市场指标、非量化指标”,更有利于成长早期的科技企业上市;在定价层面,取消了23倍发行市盈率的窗口指导,允许主板、科创板采取直接定价方式,优质企业可以更高价融资;在交易层面,优化各项交易制度,大幅减少监管对市场交易的限制;在监管层面,通过《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提高违法成本,并将“受理即担责”调整为“申报即担责”,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换言之,对投资者而言,注册制下主板新股不再有23倍市盈率的限制,在下投资决策时势必需要更注意新股的质量和风险;另一方面,新股的估值将进一步分化,优质企业与资质平庸甚至基本面较差的企业分化会更加明显,投资者需要对企业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避免盲目跟风。

“在审核制之下,当时为了防止股票发行价过高,设定了一个标准,就是新发行股票的市盈率不能超过同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发行市盈率不能超过23倍,这就导致很多新股发行价是被压低的,这样一上市就会大涨。但是现在注册制之下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询价,也就是说由市场机构来决定哪些公司发行价应该定多少,没有人为压制了。如果遇到二级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那就可能破发出现打新亏钱,所以打新的难度确实在增加,并且打新亏钱的概率增加了。”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来决定是否打新,如果发行价过高,打新一定要谨慎。

东江时报记者刘乙端

本版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