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宣布提前“退场”。 东江时报记者 周楠 摄
银行理财市场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投资者的情绪。最近,信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华夏理财、盛京银行等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引起不少投资者担忧。
实际上,自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转型后,提前终止的现象越发常见。在分析人士看来,投资者不必看到“提前终止”就发慌,提前终止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亏损。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需做好解释工作,详细说明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及逻辑,这样才能够避免误解。
多款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
“最近一些银行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是不是市场又出现什么风险了?”最近,投资者陈女士发现盛京银行、交银理财、华夏理财、宁银理财等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公告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担心其持有的理财产品也受到影响。
3月29日,华夏理财发布公告称,华夏理财混合偏债型一年定开理财产品8号于2022年4月1日成立,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经审慎评估,拟定于2023年4月3日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华夏理财将于提前终止日后2个工作日(内),根据实际投资结果向华夏银行/华夏理财客户及其他代销机构一次性划付理财本金及收益(如有)。
3月以来,华夏理财已有多款产品宣布提前终止,如已于3月21日提前终止“华夏理财ESG混合偏债型一年定开理财产品2号”,定于3月22日提前终止“华夏理财权益打新一年定开理财产品1号”,并表示在产品最后开放期内不再接受新的申购申请。
不仅华夏理财,交银理财在近期同样频频发布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近日,交银理财发布一则提前终止公告,决定将“稳享固收增强两年定开26号理财产品”于2023年4月6日提前终止。这是3月以来该理财机构第二只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其旗下的“稳享精选资产1年定开202201理财产品”于3月16日提前终止。
此外,宁银理财的“皎月积极进取挂钩型开放式理财”33号和35号两款理财产品,原定产品到期日分别为2026年12月9日、2026年12月16日,现也已分别于今年3月9日、3月16日提前到期。
据普益标准监测,2023年以来,全市场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其中仅3月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就有90款左右。记者注意到,目前绝大多数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存续期都在1年以上,但也有个别理财产品仅存续了半年就被终止。
由于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公告时间较为集中,引发投资者的猜测。不少投资者怀疑,是不是因为运营不当、投资亏损,才导致这些产品不得不提前“退场”?
提前终止或因产品规模下降
所谓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就是一些有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在合同约定期限还没到时,就提前终止理财合同的现象,或者是一些无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不再继续履行合同,提前将理财产品清盘。
那么,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为何提前终止理财产品?记者梳理发现,对于近期多款理财产品提前“退场”的情况,部分银行及理财公司给出了“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保障消费者利益”“避免造成投资损失”等解释。
“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更多是因为产品运营过程中存在问题。”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部分产品受市场影响,净值波动加大,少数业绩欠佳的产品因赎回等因素导致产品规模收缩,可能引发机构提前终止少数产品的运行。
业内人士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一般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按照产品规则触发了终止条款,比如挂钩产品挂钩标的物触发后提前终止,或者因规模不足触发终止条件等;第二种是该产品的投资业绩不及预期,触发了部分提前终止条款;第三种是所投资市场出现较大的变化,预计收益会出现不可控因素,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理财公司主动提前终止。
举例来说,“华夏理财权益打新一年定开理财产品1号”产品说明书显示,华夏银行有权提前终止产品的情况包括:当本理财产品份额低于1000万份时;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国家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影响本理财产品正常运作;市场收益率大幅波动,可能或实质影响到产品所能实现的投资收益;理财资金所投资的相关资产提前终止,或本理财产品根据投资策略、交易结构触碰提前终止条件等。
“此轮提前终止与业绩关系不大,大概率跟产品规模下降有关。”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判断,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已较前期明显反弹,但由于去年底不少产品跌破过净值,一些保守型投资者选择提前赎回理财份额,造成部分规模较小的产品触发提前终止条款。
理性看待“提前终止”
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在以往不常见,但随着资管新规落地,理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业内人士认为,银行或理财公司本轮主动对产品“按下终止键”,并非因产品短期业绩不达标或运营管理出现问题的逃避之举。对于少数净值波动较大的产品,通过提前终止有助于避免投资者的投资损失,既对投资者投资保护,也有助于维护机构市场声誉。
“随着净值化转型的逐步推进,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还会出现。”普益标准研究员王丽婷表示,产品的净值随市场行情波动,投资者将会灵活调整投资资金,影响产品管理规模;综合考虑客户诉求、经营成本和投资收益等方面,业绩表现不佳、净值波动大、管理规模小的产品提前终止属于正常现象。
投资者应树立正确投资理念,理性看待净值波动、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一般而言,由于净值波动较大导致产品收益率未达到投资者预期收益目标,若机构坚持继续运作下去将无法保障投资者利益,甚至造成投资者本金损失。“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有利于投资者及时止损,有利于机构节省精力打造拳头和绩优产品,同时协助投资者重新进行资金规划,以进一步贴合客户需求。”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诗慧称。
目前来看,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在整个理财市场的占比仍然较小,对于后续银行理财运作趋势及建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预计,未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现象会继续存在,不过从整体来看,理财市场上提前终止的产品占比较低,投资者不必太过担心,遇到这种情况只需将资金赎回,继续购买其他产品即可。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则表示,如果理财产品设有提前终止条款或监管制度有明确要求,理财产品可以提前终止运作,但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应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及时告知投资者并做好资金兑付工作,妥善保护好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全面理性看待理财市场变化。
当前的市场变幻之下,也有银行人士认为,对投资者而言,应优先选择投研实力强劲的理财机构,以及优秀理财机构旗下主打稳健风格的明星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募集规模较大、业绩表现良好、市场反响积极,产品提前终止的可能性较低。
注意!
净值短期回撤≠投资实际亏损
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后,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均采用净值化管理。简单来说,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才是合规、受监管机构认可的理财产品。净值型理财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预期收益率,产品不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净值会随市场波动而变化。
“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净值波动将是每个投资人都需要适应的事情,要理性面对净值波动。”惠州某国有银行理财师练经理建议,在投资理财之前,要主动了解产品信息,按照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流动性需求等选择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并学会关注和参考产品的最大回撤、业绩表现等量化指标,培养适应市场的投资思维。可以对理财产品进行分析,在理财产品净值下跌时,如果净值回撤幅度远低于同期市场回撤,那这样的产品风控比较好;在理财产品净值上涨时,净值上涨幅度跑赢同类资产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说明产品比较优秀。
理财产品出现净值波动属于正常现象,面对净值短暂回调的小插曲,不用过度焦虑,净值短期回撤≠投资实际亏损,应理性看待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用长期视角的眼光来分析产品的盈亏。
文/东江时报记者刘乙端
本版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