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炉湖19号裘屋,为惠州本地较有特色的清代早期建筑。
“艺安居”文化空间内,摆设古香古色,花草点缀,书画满墙。
裘屋让众人津津乐道的大门。
高大的青砖大屋,彰显着不凡气度。
裘屋砖雕花窗保留完整,种类多样,集装饰与实用于一体。
铁炉湖2号。
铁炉湖2号修葺一新。
裘屋建筑面积超千平方米。
惠州桥东市场,白天车水马龙,买卖兴盛。它的一旁,安静地匍匐着一条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铁炉湖,幽深的麻石条巷道、高大的青砖大屋,彰显着不凡气度。
铁炉湖原是一个由大小连通的集两处水洼地而成的水塘,两个洼地之间还有一座小桥,犹如葫芦的“颈”,整个塘就像一个平面葫芦。后来,逐水而居的人们在附近建起数间打铁坊,打铁工人淬火用水皆取于此塘。再后来,这个“供打铁用的葫芦”便被人们称为“铁葫芦”。
据传,铁炉湖的名字由来与陈鹏飞有关。南宋绍兴年间,任礼部尚书郎兼资政堂赞读的陈鹏飞,因忤逆秦桧被贬逐惠州。陈鹏飞到惠州后,最初居住在舍人巷(今桥西都市巷),后被当地官员逼迁,无奈只好择白鹤峰下的铁葫芦畔聚族而居。据《惠州志》地理卷记载,陈鹏飞认为“葫芦”与“俘虏”两字谐音,故将“铁葫芦”的后两个字易位,并呼其同音而为“铁炉湖”。
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陈鹏飞后代因督造城墙有功,获赏铁炉湖。陈氏利用筑城剩余的红石条和火砖,修筑铁炉湖堤岸与路面,形成现存的街巷格局。
桥东的地理特点之一就是湖塘众多。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原来商业繁闹的水东街、惠新街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桥东的湖塘逐步被填沙开发,所填的沙来自东江和西枝江。
据《桥东志》记载,铁炉湖地处东江沙、惠新西街、和平直街之间,面积7亩,原为西湖管理委员会所属生产鱼塘。1982年6月,由当时的惠州市工商局负责开发,抽东江沙填铁炉湖建成桥东市场,环湖建房屋,中间为空地,设100多个鱼肉菜摊档,占地6190平方米,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1983年7月建成启用,成为桥东最大的农副产品菜市场。
铁炉湖的水面被填成市场,铁炉湖古街则成了市场旁的街道。惠州市政府1990年公布铁炉湖明清古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在铁炉湖立碑,并称“(铁炉湖)为研究惠州城市沿革提供了实物资料”。
桥东市场的喧闹声掩盖不了铁炉湖的历史韵味。这里的房子大多是明清建筑,其中不少是惠州市历史建筑、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这些古建筑均有不同程度损毁,但那风化的红砂岩立柱、被熏黑的明代青砖以及模糊的雕花,都积淀成为时代的痕迹、历史的印记。
文/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图/东江时报记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