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里藏着“养生秘诀”

2023年06月22日东江时报养生经
字号:T|T

今天是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所蕴含的情怀和文化值得细细品味。在惠州,端午节习俗包括吃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满满的仪式感里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和民间智慧。本期,记者带你一起透过端午习俗和有关民间谚语,挖掘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

吃粽子

食用粽子宜适度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物,惠州地区的粽子主要分咸粽、碱水粽两种。咸粽以糯米、赤豆为主,配以猪肉、虾米、蛋黄等充实馅料。碱水粽也叫灰水粽、甜粽,是将纯糯米与烧制好的碱水混合后蒸煮制作而成。

几乎每逢端午前后,我市各医院都会发布健康提醒:粽子不宜过量食用。这是因为糯米相对不易消化,过量进食粽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阻碍脾胃功能,导致便秘、腹胀等症状,所以粽子不可贪食,尤其是老人、小孩及消化功能较差的人群不可多吃。

此外,专家提醒,粽子最好不要凉着吃。人民网科普文章显示,糯米或其他糯性粮食放冷后,黏性和韧性会上升,特别是经过捶打的糯米团,质地紧密,黏度和韧性过大,在胃里无论怎样“揉搓”,都难以变成细碎状态。“冷粽伤脾热粽养胃。”端午节前后受天气影响,人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吃了难以消化的冷粽子,对脾胃的伤害也更大了。

挂艾叶点药香

杀菌防疫驱五毒

谚语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时节的养生保健,驱邪、驱毒也是一方面。

民间很早就有“菖蒲驱恶、艾叶避邪”之说。客家人在端午节这天习惯用艾草、石菖蒲(石姜符)、榕树叶、柏树叶、柳树叶扎成小簇挂在家中的门楣、窗户等地方。据悉,艾蒿和石菖蒲乃医家之草,因散发独特的气味,不仅能驱虫,还能让人提神醒脑。而艾的防病保健功效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在端午民俗中,一些市民还会熏艾草、洗艾草浴。艾被赋予了卫生防疫和养生保健等功用。

“点药香”也是端午节民间习俗。用硫磺、艾叶、木糠(或米糠)混作原料制成的香,点燃时有一股特别的气味,对于蚊虫有一定的驱赶作用。

赛龙舟

强身健体情绪高

“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端午节民俗当数赛龙舟最为热闹壮观。赛龙舟不仅有趣好玩,极具观赏性,而且整齐划桨、大声喊口号等行为对于锻炼身体也很有好处。

据了解,很多办公室职员因工作忙碌,长期久坐不动,很少参与户外体育运动。与之类似的还有出租车司机、成日埋头苦读的学生等群体。因为长期缺乏身体锻炼,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常常感到颈部酸胀、腰背疼痛、全身疲乏,有的甚至引发消化道系统等疾病。

端午期间最好的运动,莫过于划龙舟。不少龙舟爱好者表示,划龙舟对于改善颈肩腰椎等健康问题,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而且每次赛龙舟运动过后,睡眠也变得更好。此外,不管是划龙舟还是看龙舟,参与其中都会让人全身气血畅通,心情也变得乐观开朗。

东江时报记者李春凤

喝碗养生茶 轻松度一夏

今年端午节的前一天适逢夏至日,夏至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节气,加上连日来惠州天气时而大雨绵绵,时而烈日当头,市民容易受到湿疹、荨麻疹、多汗、失眠、情绪低落等问题的困扰。为此,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负责人陈文滨给大家推荐几款简易的养生茶。

养心滋肾茶

材料及用量:枸杞子10克、五味子5克、人参5克。

做法:将食材洗净放入保温杯,加开水焖泡3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此款茶饮具有育阴潜阳、滋补心肾的作用,适合平素多汗疲倦、心烦失眠的朋友。但体质偏实者不宜饮用。

姜枣温胃饮

材料及用量:生姜10克、红枣15克、紫苏叶5克。

做法:将食材洗净放入锅中,加水500ml,大火煮开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此款茶饮具有温胃散寒、祛湿养血的作用,尤其适合多汗畏风、肢体冷痛,或久居空调房内、饮食生冷的朋友。但体质偏热者不宜饮用。

补肾地梅汤

材料及用量:熟地黄30克、山药20克、乌梅3克。

做法:将食材洗净放入锅中,加水500ml,大火煮开转小火煮30分钟以上,即可饮用。

功效:此款茶饮具有温阳填精、收敛虚火的作用,适合怕冷怕热、口干喜温饮、眠浅多梦、腰酸便秘的朋友。但体质偏湿偏热者不宜饮用。

东江时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程秋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