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国忠创作的惠州历史文化建筑版画。

木雕作品“蓑衣”。

毛国忠近照。
近段时间,惠州民间石刻、木刻版画展正在东江民俗文物馆展出。本次展览是惠州市博物馆主办的惠州市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一部分,一共展出了石刻、木刻版画作品27件,题材主要为朝京门、水东街、金带街、九曲桥等惠州历史文化建筑及街区风貌。这批展览的作者是毛国忠,从事雕刻近40年的他,通过“以刀代笔”的民间传统技艺,描绘着惠州风情,展现惠州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毛国忠尝试融合多种雕刻手法,打破雕刻的理念、工具、布局,以期形成惠州自己的特色雕刻。
从事雕刻近40年 精通多种雕刻手法
毛国忠是惠州本地人,出生于惠东平山。现为中国民协会员、惠州市民协副主席、惠城区民协主席。2016年被惠州市文联、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惠州市民间艺术大师”称号。他精通竹木雕刻、蛋壳雕刻、玉器雕刻、金石雕刻及牙雕、微雕等,先后制作了惠州西湖景区、红花湖、合江楼、惠阳高级中学的牌匾、对联、碑廊等多幅作品。
艺术是需要一定天分的。这句话用在毛国忠身上非常恰当。只因为看到别人在钢笔上刻图案,毛国忠就喜欢上了雕刻,而且坚持了近40年。
初中时,毛国忠经常在学校门口看到有人摆摊在钢笔上刻图案。“拿支钢笔给他们,就会刻出龙、凤、十二生肖等各种图案,最多10分钟就刻出来了。我当时感觉很神奇,很有意思。”毛国忠说,他开始拿老师的粉笔,照着刻钢笔的样式,尝试在粉笔上刻图案。没有专门去学,也没有人教,就这样,毛国忠凭着一腔喜欢,走上了雕刻之路。“可能自己在雕刻艺术上有一种天赋吧。”毛国忠笑着说。
对于雕刻,毛国忠有一种痴狂。“以前没钱买材料,就在各种能接触到的物品上面,刻上各种图案,想到什么刻什么。”于是,橡皮擦、鸡蛋甚至是拖鞋,都留下了毛国忠雕刻的印记。
数十年来,毛国忠一直坚守在雕刻事业上,除了自己勤奋看书学习,也会经常拜师学艺。20世纪90年代,毛国忠来到长沙,拜齐白石弟子李立为师。他前前后后跟李立学习了两年,掌握了齐派的雕刻特征。后来,他又拜浙江微雕大师黄厥明为师,洞悉微雕门径。多年的勤奋与历练,让毛国忠雕刻技艺大幅精进,成为惠州远近闻名的雕刻师傅。现在,惠州很多书法家,包括蓝广浩、陈安邦等惠州知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大都指定找毛国忠来刻。
雕刻技艺精湛 西湖雕刻作品多出其手
从事雕刻数十年,毛国忠创作了数不清的雕刻作品,也获得了无数奖项。包括2014年,木雕《风雨与共》和竹雕《有礼行天下》,分获中国(广州)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铜奖;2015年,鸡血石雕《赢利》获第八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奖。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惠州西湖风景区的牌匾、对联、碑廊雕刻作品,几乎都出自毛国忠之手。说起与西湖的缘分,毛国忠还有这样一段插曲。上世纪90年代初,毛国忠在西湖景区开了一个卖土特产和工艺品的店,顺便给人刻印章。他凭着自己的雕刻技能,最快40秒刻一个,最多一天可以刻60多个印章,大受游客欢迎。光靠刻印章,他一天可以赚不少钱,大大超过了土特产的钱。在西湖景区的这段经历也为他积累了一定的名气。后来,毛国忠专门从事雕刻工作,承接了惠州西湖景区的牌匾、对联、碑廊雕刻,精湛的雕刻技艺也让他名气大振。
这么多年来,毛国忠雕刻了无数作品,但他认为,到现在还没有创作出最满意的作品,“总觉得下一个作品才会最满意。”到目前为止,毛国忠的很多作品已被人买走,而多年前创作的一件“蓑衣”木雕作品,他一直保留着。在这件作品中,看似柔软的棕丝,层层叠叠穿插交织,他融汇了微雕技法,每一厘米长的小段里刻有10多条细线,让木质“蓑衣”显得更加细柔。
不断寻求突破 创作惠州独有的特色雕刻
毛国忠是惠州本地人,他雕刻作品的主题,始终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惠州的风情物品、客家的乡土题材以及美丽的田园,不时出现在他的创作中。毛国忠告诉记者,目前,惠城区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标志性建筑,他差不多都雕刻完了。接下来,他打算把目光瞄准罗浮山、惠东平海、双月湾、海龟湾、红树林等,创作出更多有惠州特色的雕刻作品。
前段时间,他在东江民俗文物馆展览的系列惠州历史文化作品,就是一个新的尝试。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雕刻的理念、工具、布局,运用了多种雕刻手法,跨越了雕刻的工具界限,大大提升了雕刻作品的精细度和立体感。
雕刻是一种非常耗费心神和考验耐力的传统技艺,要耐得住寂寞。在雕刻的艺术道路上坚守几十年,毛国忠靠的是发自内心对雕刻艺术的热爱。毛国忠说,雕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本身就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他一直想做惠州特有的雕刻。“福建莆田、浙江东阳等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雕刻,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寻求突破,创作惠州独有的特色雕刻。希望有一天,能成为惠州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毛国忠说。
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宫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