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应瑄近照。

《我的花儿》(布面油画)。

《金葵》(布面油画)。

《夏日浪花》(布面油画)。

《弄潮儿》(布面油画)。

《湾区霞光》(布面油画)。

《小径湾之夏》(布面油画)。
油画输入中国已逾百年,一代代画家在求索、融合和创新的过程中,贡献了很多优秀作品。新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推动中国油画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全球化可能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产生的冲击与消解,一批有理想、有追求的画家意识到,油画创作只有融入本土、融入时代,才能获得全新发展。
惠州市油画学会副会长荣应瑄就是这样一位油画创作领域的跋涉者、求索者。她是一位侗族画家,从事油画研习、创作数十年。在长期研习油画的过程中,得益于对本土绘画艺术和侗族画的深刻体悟,作品既得油画造型艺术之长处,又得传统国画和侗族画之意趣,展现了她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内在诉求。
造型写意用色大胆独具韵味
造型和色彩是油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艺术语言。荣应瑄对此感触很深。她的作品常常表现花草、树木、大海等日常景象。在把握油画创作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她更多吸收了印象派的养分,将色彩作为创作的主要元素,造型则更加写意,使之成为为色彩服务的艺术手段。
秋葵在中国两湖、两广等地区广为种植,其茎为圆柱形,疏生散刺,叶互生,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在创作油画《金葵》时,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意象,荣应瑄在造型方面力避程式化、概念化,而是大胆构图、敢于铺陈,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秋葵的整体造型。在色彩方面,以深绿色作为主色调,外围辅以红黄色,作品整体展示出一种既含近景、又含远景的视觉效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红黄色的使用,隐喻着太阳的光芒与万物的生机,诠释着画家对于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和礼赞,完全契合秋葵的生命价值,也展示了画家对于生活艺术化的探求。
在《海边写生》系列作品(《夏日浪花》《小径湾之夏》《湾区霞光》《弄潮儿》)中,荣应瑄大胆颠覆了关于油画造型为主的传统认知。造型退到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若干线条,或轻或重,或直或曲,或隐或显;而热情奔放的红色,明朗活泼的黄色,冷静沉稳的蓝色,生机盎然的绿色,肆无忌惮地组合在一起,互相交融乃至碰撞……这组作品颇有“写意油画”的韵味,在色彩、光泽的烛照之下,豪放、葳蕤、厚重的海洋尽情绽放着生命力,诠释着作品的主题。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曾说:“色彩应该像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受到自由和快乐。”显然,荣应瑄的《海边写生》系列作品和其他作品,潜藏着她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铺色大胆而浓烈,醇厚而悠远,意味绵长,让人“感受到自由和快乐”。
融入国画笔法更具艺术张力
荣应瑄在步入高等学府之前,一直在家乡学习和生活。那时候,爱好绘画艺术的她非常崇尚本民族的侗布画。侗布画色彩对比强烈,构图天真烂漫,生活气息浓郁,题材选择自由,给予荣应瑄充足的艺术养分,为她以后从事油画创作打下了坚实根基。后来,荣应瑄考入广西柳州教育学院,专门学习美术。参加工作之后,她又先后到中央民族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写意油画高研班深造。长期的研习和思考,她更加体悟到,任何一种艺术,愈是民族的,便愈是有生命力的。
欣赏荣应瑄众多的作品,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作品虽是油画,却洋溢着浓烈的中国风,晕染着传统文人画的气脉。她推崇“不为法缚,意超象外”的传统意趣,善于以型造线,尤其是以线铸型。如《秋葵》的夸张构图和率意敷色、《湾区霞光》《海边写生》系列作品苍茫深秀、笔墨浑融的点染,等等。这些作品,融入中国画的写意笔法,笔法简练奔放、果断爽利,具有一种粗犷、豪迈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针对《海边写生》系列作品,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文明评价说,在这一组创作中,荣应瑄融入了自己内在的情感,用色、构图都很好。他还勉励荣应瑄“继续在你的真实感受里加油,不要在乎别人的意见”。该院教授雷淑娟也对荣应瑄的作品给予肯定,认为“画面很有激情,具有个人风格,可以开个人画展”。
时代发展,文艺流变。今天的油画家,面临的不仅仅是造型与线条、写生与写意等的借鉴与融合,更多时候是呼应天地万物、四时八节,以及日常物用、人文景观、时代图景,将画家的情感融入笔墨之中,传达出心灵的真实感受,以在场性、革新性的理念和创作,深入挖掘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潜力和艺术活力,展现出中国韵味,传达出时代精神。从这个角度而言,荣应瑄是成功的。
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祁大忠
艺术家简介
荣应瑄,女,侗族,主修油画。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惠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惠州市油画学会副会长,政协惠州市第九届、第十届委员。先后就读于广西柳州教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写意油画高级研修班。
曾多次在惠州举办师生作品展、联展,有70多幅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展览并获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代表作有《爱的乐园》《少年情》《风雨桥》《风筝》《乡间小景》《渔歌》等。其创作成就被《中国文化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刊物采访报道,惠州电视台、广东卫视曾专题报道,近百幅油画作品被省内外企业家和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