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频繁骚扰、贷款条件诱人?

当心非法中介贷款“套路”

2023年10月12日东江时报惠理财
字号:T|T

“我是某某银行信贷部工作人员,请问您需要贷款吗?贷款利率低至……”不少市民反映,近期经常接到贷款推销类骚扰电话。但实际上,这些电话并非由银行拨出,且背后暗含“套路”。

贷款中介冒充银行工作人员

今年以来,消费贷成为银行个人贷款增长的主力,并掀起了一波利率价格战。在此情况下,贷款中介也嗅到“商机”,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联系方式,针对市民“广撒网”,称能帮助有金融需求的消费者匹配更合适的贷款产品。然而,一些不法贷款中介利用市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诱导消费者通过“包装”“操作”违规套取贷款,催生消费贷违规流入股市楼市、“AB贷”等一系列乱象,贷款人轻则因借款用途不符、资金链断裂承担违约责任,重则可能因涉嫌骗取银行贷款被追究法律责任。

“最近接到一位自称某银行信贷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给我推荐贷款产品,其中利息最低的可以做到1.8厘,额度最高能贷500万元。”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因为确实有资金需求,她还特意加了这位人士的微信,多次沟通后发现对方并非银行的工作人员,而是中介。王女士提到,该中介对各家银行的贷款政策都非常清晰,在对方推荐下,王女士前往银行网点办理了更加适合自己的贷款。

但同样,也有消费者差点掉入贷款“套路”中。“我最近收到电话,说可以操作房贷‘转贷降息’,将我的房贷利率降到更低。”刘先生在刚接到电话时颇有些心动,但详细了解过后,发现是用消费贷来还剩下的房贷,但实际上消费贷的用途有明确限制,此举属于违规行为。

多家银行发布声明

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防范不法中介机构和个人以银行名义对外宣传受理信贷业务,近期,已有多地多家银行发布声明,明确表示未与贷款中介或个人合作,在贷款办理中,不收取任何形式的中介费、信息咨询费、介绍费、贷款手续费、代办费等费用。并提醒广大群众提高警惕,切勿轻信,以免上当受骗。

“近期,我们接到多位客户的咨询电话,称我们支行二楼信贷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推销信贷产品。但实际上,我们这里根本没有二楼,也没有这位工作人员。”惠州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提醒客户,如果需要办理贷款业务,可以前往营业网点,或者通过手机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正规渠道进行咨询办理。

在此,也提醒消费者,务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警惕陌生电话或短信以“低息快捷”“贷款额度已批”等名义推销贷款业务的行为,不随意向他人提供个人敏感信息,不随意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注意个人信息保护,有借款需求的消费者要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东江时报记者伍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