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发

预防基孔肯雅热,到底应该怎么防?如何识别?是否会“人传人”?
——惠州惠民通网友
随着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范围扩大,群众持续关注。那么,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它是怎么传播的?会不会人传人?应该怎么预防?针对惠州惠民通APP网友及市民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惠州市疾控中心(惠州市卫监所)相关负责人。
怎么看?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名称源自非洲土语,意为“弯脊之痛”,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弯腰蜷缩的姿态。
近年来,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主要发生在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国家,部分发生在非洲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2024~2025年,法国留尼汪岛发生暴发疫情。世界卫生组织专家2025年7月22日就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多数基孔肯雅热患者症状较轻,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复。但少数人群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染,但新生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怎么传?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再叮咬他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
“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没有人传人迹象,即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宫内胎儿感染。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
怎么辨?
基孔肯雅热患者的症状主要有三大特点: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
发热:一般会持续1~7天,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远端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基孔肯雅热跟大家熟悉的登革热相比,有两个一样和两个不一样。
两个一样:
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
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以及做好个人防护。
两个不一样:
第一个不一样是,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
第二个不一样是,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皮疹可表现为出血疹、瘀斑;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皮疹为充血疹。
怎么防?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经伊蚊传播。伊蚊依靠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产生幼虫。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
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主要的防控措施是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装纱窗、支蚊帐、长衣裤、驱蚊剂)。
一是清积水。重点排查房屋前后、花园、阳台、天台、水池、树洞、绿化带等地,及时清理废弃容器、花盆托盘、水养植物的容器、轮胎、杂物、塑料垃圾、竹筒等积水。
二是灭蚊虫。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措施灭蚊,科学合理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家用卫生杀虫剂如蚊香、气雾罐等化学方式灭蚊。
三是防叮咬。家居门窗争取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室内。睡觉时使用蚊帐,有效隔绝蚊虫。外出时穿长袖衣裤,或裸露皮肤喷涂有效驱蚊剂,减少暴露被叮咬风险。伊蚊活动高峰一般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外出活动时尽量避开蚊虫活动高峰期,尽量减少在户外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停留时间。
东江时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刘慧
相关新闻
感染基孔肯雅热 关节疼痛或持续数月
感染后较长时间内可获一定免疫力
近期,广东地区的基孔肯雅热病例数量有所上升,市民们对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表现出了高度关注。
惠州专家提醒,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患者可能会经历数月甚至更久的关节疼痛,不过感染后会在一段时间内拥有一定的免疫力。
惠州市疾控中心(惠州市卫监所)应急部负责人刘慧介绍,基孔肯雅热临床以发热、皮疹、关节痛为主要特征,与登革热非常相似,容易混淆,但基孔肯雅热引起的关节疼痛通常更为剧烈和持久。
有市民提出疑问,感染基孔肯雅热是否能“终身免疫”?对此,刘慧表示,人群对基孔肯雅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相关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刘慧提醒广大市民。
刘慧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属于重症高风险人群,需特别关注。“基孔肯雅热对老年人的威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主要与其免疫力下降、基础疾病叠加有关。基础疾病削弱机体抗病毒能力,发热脱水可导致血压波动、血糖失控,加重心肾负担。”刘慧解释。
“基孔肯雅热引起的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刘慧表示,老年人由于退行性关节病变的叠加效应,更容易出现活动受限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早期识别典型症状(发热、皮疹、关节痛),及时就医。”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院感部主任张丽梅提醒大家,特别是老年人,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接触史,并出现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规范治疗。主要治疗方式如下:
1.对症治疗:首选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止痛,禁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增加出血风险或加重关节损伤)。
2.充足补液:建议定期少量饮水、喝汤或使用口服补液盐,以预防脱水,特别是在发热和出汗的情况下。然而,补液必须谨慎进行!患有心力衰竭或肾功能衰竭的老年人,在补液的速度和总量上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以防止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切勿盲目大量饮水。
3.慢病药物调整: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药物不可擅自停用,但需监测血压血糖,由医生调整剂量。就诊时,带上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或药盒),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中药等,详细告知医生。
4.隔离防传播:发病后5~7天为病毒血症期,需严格防蚊隔离,避免被叮咬后引发社区传播。
张丽梅介绍,老年人感染基孔肯雅热尤其要注意关节保护与功能锻炼。
1.急性期(2~3周):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关节负重。
2.恢复期(3个月内):禁止长跑、爬山、提重物等损伤关节的运动;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温水浴、轻柔伸展运动,缓解僵硬。
3.疼痛期干预:物理治疗为主,必要时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遵医嘱)。
东江时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欧永杰 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