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将至,惠州依旧是高温闷热。在这样的天气里,空调成为家家户户的“续命神器”。但凉爽背后,也可能藏着“凉”的代价,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不少人会鼻子难受,出现了鼻塞、流涕、打喷嚏、头昏脑胀的不适感。最近,我市不少医院的鼻炎就诊患者又有所增多,这很可能与吹空调有关。一起关注下“空调鼻炎”吧!
科学使用空调守护健康
不久前的一天,年仅6岁的女童萌萌(化名)在家突然流鼻血,在紧急止血后第二天鼻子再次莫名其妙流血。后来父母带着萌萌到社区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萌萌是在空调房呆的时间过久,鼻炎加重导致鼻子出血。
为什么一吹空调就犯鼻炎?惠州华康医院眼耳鼻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居学兵表示,夏季常见的鼻炎类型为急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通常与这两方面有关:
一是空调附着尘螨、霉菌等过敏原,导致鼻子过敏。空调若长时间未清洗,过滤网上会附着大量的微小颗粒粉尘、霉菌。开启空调时,这些粉尘和尘螨就会随风飘舞进人体的呼吸道,一旦吸入鼻腔,易引起过敏性鼻炎,同时还会引发其他呼吸道疾病。
二是室内外温差大导致鼻子过敏。高温天气开空调与不开空调的区域温差大,人一旦从炎热的室外瞬间进入到凉快的空调房,会一时无法适应温差。此时,鼻黏膜会出现快速的收缩和舒张、鼻腔腺体分泌增加,表现出流清涕、打喷嚏等血管舒缩性鼻炎症状。
居学兵建议,市民在夏季要定期清洁空调滤网,滤网清洗不干净,可能会引起过敏性鼻炎;同时定期清洁房间、除尘、每天早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另外,使用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过分贪“凉”而引发呼吸道以及其他疾病。
切勿混淆感冒和过敏性鼻炎
“前段时间感觉头痛、流鼻涕、鼻塞,严重时会连续打几十个喷嚏,我一直以为是吹空调多了导致感冒,想着吃点感冒颗粒过几天就好了,没想到不但没好转居然还出现流鼻血,吓得我赶紧去看医生!”老宋(化名)说,自己在后来的就诊检查后才发现所谓的不适症状原来是过敏性鼻炎惹的祸。
记者获悉,鼻炎的很多症状和感冒有相似处,所以常常有很多人分不清是鼻炎还是感冒。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出现有人把鼻炎当感冒来治,而未经过医生指导的盲目用药,往往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那么,感冒和过敏性鼻炎如何区分?相关资料显示,感冒是外界的一些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引起的炎症反应,是感染性的炎症。而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当人接触到过敏原,如空调上附着的尘螨、粉尘等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当再次接触到相同的过敏原时,这些抗体会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等。
央视新闻发布的科普显示,我们可以从持续时间、鼻眼症状、全身症状几个方面快速辨别感冒和过敏性鼻炎。
持续时间:感冒持续时间一般为7~10天,最长不超过两周;过敏性鼻炎种类不同,病程会有所区别,一般会大于两周。
鼻眼症状:感冒表现为轻度或中度打喷嚏,流黄鼻涕,无眼睛或皮肤不适;过敏性鼻炎则表现为打喷嚏较为明显,流清水样鼻涕、眼痒、皮肤瘙痒。
全身症状:感冒一般有发烧、食欲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过敏性鼻炎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当心鼻炎加重发展成哮喘
专家敲警钟:过敏性鼻炎不可轻视!如果治疗不及时,过敏性鼻炎可合并过敏性结膜炎、鼻窦炎、鼻息肉甚至哮喘。此外,儿童的过敏性鼻炎可能会对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居学兵表示,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手段有几种:
一是物理治疗。
鼻腔冲洗:借助生理盐水清除鼻内刺激物、过敏原和炎性分泌物等,减轻鼻黏膜水肿,安全易操作。
雾化吸入:通过雾化器使药物震荡扩散,有效沉积鼻窦腔,湿化鼻窦黏膜。
激光照射:通过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照射鼻腔,可以消炎镇痛、促进愈合、减轻水肿,并起到修复组织、提高新陈代谢的作用。
二是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和免疫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例,可考虑行神经切断术,例如筛前神经阻断术,是等离子消融的一种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新技术,选择性切断筛前神经、翼管神经及下鼻甲神经,以降低鼻腔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改善鼻黏膜病症消除鼻炎症状,不让过敏性鼻炎越发严重诱发其它疾病。手术之前应由医生进行相应的诊断评估。
居学兵建议,患者一旦确诊过敏性鼻炎后,应及早接受规范化治疗,以预防继发鼻窦炎、哮喘等并发症,避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远离过敏性鼻炎 收好这些小妙招
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有很多因素,但只要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就能有效降低鼻炎发作频率。以下是来自博罗县人民医院儿科专家提供的一些实用小妙招,一起学习吧!
●外出时,注意鼻腔防护,避免过敏物质侵入。如果是对花粉过敏,在春秋季花粉、雾霾较多的时节,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好口罩和眼镜。
●改掉抠鼻的习惯,改为洗鼻。儿童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喷鼻,大一点的孩子可以使用洗鼻器洗鼻子,或用消毒棉签清洁鼻腔,以缓解鼻腔不适。
●擤鼻涕时,应按住一侧鼻孔,稍稍用力外擤,然后交替进行。
●睡前洗脸洗鼻,关注孩子的睡眠呼吸质量。如长期张口呼吸或有明显呼噜声,应及时就医。
●及时治疗鼻部疾病,以减少对睡眠、耳部、咽喉等健康的影响。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李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