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味诠释生活,生活便五彩斑斓

读陈晓卿的《风味人间》

惠州日报2019年07月06日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从古自今,吃饭就是天下第一大事。因为在浩瀚的中国历史当中,几乎每隔50~70年就有一次大范围的饥荒,这种粮食所带来的温饱和安全感是植入我们基因的。在填饱肚子的同时,吃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比如过什么节吃什么食物,婚丧嫁娶要吃什么,团圆分离的时候又要吃什么……以至于很多食物被构建成一种民俗符号,来呈现它的“功能”。

著名导演、美食家陈晓卿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再推新作《风味人间》(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月出版),通过探索美食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在隽永的文字中用食物感知世界,亦从食物中窥见过往,以及美食背后的大千世界和人生百味。

将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华美食描绘了版图,那么《风味人间》便为世界佳肴蜿蜒出谱系。作为纪录片的文案和补充,《风味人间》共八章,分别为“山海之间”“滚滚红尘”“落地生根”“肴变万千”“香料歧途”“江湖夜雨”“万家灯火”和“风味之旅”。通过极致化的叙述,让熟悉的东西变得相对陌生产生新鲜感,用熟悉的感受来描述不熟悉的内容增加亲和力,使得这本美食之书变得新颖、奇特而又壮观。在书中,陈晓卿将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私人记忆蒸炒煎炸,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在对比中西烹饪食物的认知与塑造中,审视食物在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变及其蕴含的情感互联与文化交融,让人读起来口舌生津。

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从食客厨子店小二到饭菜与共那一人,美食的背后都是五味的人生。“渔船在狂风巨浪中颠簸,年轻的镖鱼手手握鱼叉站在船头,目不转睛地寻找旗鱼……”为了这条旗鱼,他等了五天。“新鲜花椒在采摘后的十几个小时内迅速爆壳、烘干,干制花椒在新鲜花椒清新柑橘香中又多增添了一丝厚重的木质香气”。花椒爆壳滋香的奇特背后,是采摘收获的不易。“小民大排档”的老板娘,没有学过厨,却靠着对顾客口味一点一点的摸索积累,历经12年,终于“在烈焰和油烟的熏烤中成就了江湖地位”,顾客大快朵颐的背后是她对爱美天性的割舍和身体健康的严重透支……美食的背后是生存的艰辛和生意场的较量,看似外表光鲜,实际甘苦自知。“我从来不会告诉别人什么东西最好吃,我只会告诉大家现在吃到的恰恰就是好吃的,告诉大家一日三餐背后有多么不容易。”陈晓卿坦言,他们不仅是“做美食背后故事的搬运工”,还传输一个价值观正确的故事。

美食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延续着一个家庭,还有一个民族特有的属性

在书中,大量的饮食文化背景资料曝光,从食材甄选,到时令搭配,再到烹饪方式,一应俱全。让人从食物中窥见过往,在刀工火候中参悟生命之道,在食物的相互再造中领略其背后的民俗文化。比如西南山区的酸鸭子,“人们意外收获的美味,随着儿孙的繁衍一路延续下来”。食物带来的共同体验,让族人间的联系得以反复确认和一再巩固,甚至为族群存续植入了顽强的基因。鱼包韭菜是“用鱼包裹生命力旺盛的韭菜”,水族人年复一年地将所有祈愿全部寄托在古老的味道中,历久弥新。大盘杂煮隐身于澳门土生葡人的家庭厨房里,“依靠口口相传延续至今,既可做圣诞节的大餐,也是春节里最应景的年菜”。大盘杂煮,小火熬制,烹调了一家人的幸福之味……时代更迭,人群聚散,但风味不变。美食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延续着一个家庭,还有一个民族特有的属性。

“一饭二菜,千秋世界。刀工火候,五味调和。这不仅是中国人处理食物的方法,更隐含着他们的处世哲学”。用美味诠释生活,生活便五彩斑斓,这是《风味人间》给我们的最大启示。(秦延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