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米饼:从年饼到日常小吃

插上网购的翅膀,米饼香飘千里远至内蒙古

惠州日报2019年07月25日

龙门米饼以皮薄馅多、爽脆可口等特点备受欢迎。

工人制作龙门米饼。

非遗名片

龙门米饼,又称龙门年饼,以优质大米、精选花生为主要原料,盐、糖为辅作佐料,精制而成,以“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的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城市,并远销海外。2015年2月,龙门米饼制作技艺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泡温泉、游泳后,吃几块龙门米饼垫垫肚子、补充体力,成为无数游客到龙门游玩时的体验之一。而走进龙门土特产店,龙门米饼也随处可见,它们成为手信,带着香甜装入游客行李箱。

龙门米饼,又称龙门年饼,以往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的手工糕点,如今一年四季都可见、可尝,成为龙门最著名的小吃之一。

米饼制作四季可见

在龙门县城、永汉、平陵、蓝田等地,都可见龙门米饼的身影,不管是深巷中的家庭作坊,还是宽敞明亮的加工厂,常飘出米饼香。

这是龙门人旧时过年的礼品。每到年关,龙门人便以家庭为单位,炒米、和馅、打饼,在热闹的气氛中迎接新年。米饼,成为款待和赠送亲友的良品。

如今,龙门过年制作米饼的传统只在个别乡村存在,制作米饼的作业情景,更多出现在作坊、加工厂,而且一年四季皆可见。人们说,“以前,每逢春节临近,家家户户会打饼,如今大家基本不打,到店面或饼厂买比较省心省力。”

龙门米饼,成为了日常小吃。这源于社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影响。

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文化广场附近有一间不起眼的饼厂,前面楼房住人,后面厂房生产米饼。人们靠近饼厂,总能闻到诱人的花生、芝麻香味。

将大米翻炒至金黄、碾成米粉,加上糖胶和成米粉团,加入芝麻、花生等馅料,然后用木制米饼模具碾压后敲出,最后将米饼放入烤炉中烤制……每天从早到晚,饼厂主人李志良一家三口在这些制作程序上转个不停。

多年来,李志良担心蓝田瑶族乡把这拿得出手的“手信”丢了,于是把大家伙不做的活儿保存下来,虽然收入不是很丰厚,但心里有寄托,过得开心。

曾出口至欧洲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李志良在深圳打工,跑贸易业务,工友来自五湖四海。每逢过年后,工友们带来家乡的特产,李志良却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跟工友分享。

“老是吃别人的觉得不好,于是我想,龙门瑶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最后想到了米饼。”李志良遂将自家的米饼带去厂里,结果大受欢迎。

这段经历让李志良感觉到,如果将龙门的米饼做成一种特产、手信,应该会有市场。说干就干,1999年,李志良辞掉工作,返乡制作炒米饼。平时在家务农的妻子,心灵手巧,成为了李志良的好帮手。

在整个龙门,到处可见饼厂,坊间传闻有三四十家在争夺旅游手信市场。“在蓝田,就曾出现4家饼厂。”李志良说,不过凭借特色和坚守,当蓝田其他3家饼厂都关张时,他的饼厂顽强地生存下来。

龙门米饼品牌众多,为了突出特色,李志良将自己制作的米饼取名“瑶乡咸香米饼”。另外,他还将塑料袋包装和环保盒包装,改为每个米饼独立包装,在龙门一带颇受欢迎。

李志良说:“2007年前后,龙门米饼还通过惠州进出口公司出口新加坡、荷兰等国家。”

80后利用电商卖米饼

李志良的儿子李小虎是个80后。2010年,从广州上学回乡的李小虎加入了制饼队伍,渐渐成为父亲的接班人。“我们保持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用的材料也是当地生产的好东西。”李小虎认为,传统、环保,是瑶乡米饼在市场上的制胜法宝。

毕竟是年轻人,李小虎对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有着与父亲不一样的看法。“我的父母做饼近20年,但一直是家庭作坊式,每天产量多少,赚多少亏多少,从不计算。”李小虎认为,父母这些年赚的钱,虽然看不见,但家里盖了楼房、厂房,这有点像农民耕田有剩余的粮食,收入都用于改善家庭生活。

与父亲主要做街坊生意不同,李小虎心中的市场较为广阔。李小虎公司化管理饼厂,在龙门各种推介会上,也积极向消费者推介米饼。他还利用互联网拓宽米饼市场,让米饼插上网购的翅膀香飘千里,远销至内蒙古。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分享到